在大陸發(fā)生最大的食品安全丑聞后,中國領導人承諾兩年內———或許“更早”———恢復公眾信心。然而,兩年多過去了,公眾仍然需要一些令人信服的事實。調查顯示,約70%的大陸消費者嚴重懷疑食品安全。熟肉制品、奶制品、鮮肉、罐裝食品和烹飪油位列10大擔憂食品之列,不信任水平空前的高。 人們的這種擔憂是有道理的。國家食品安全辦公室說去年有13萬食品安全事件。在打擊“地溝油”活動中,有超過165噸的食用油沒達標。在另一次打擊行動中,2.7萬噸本應在2008年就銷毀的含三聚氰胺的奶粉重新流入市場。溫州養(yǎng)雞農民說,把激素摻在飼料中是常見現象,這樣飼養(yǎng)周期會縮短。養(yǎng)魚產業(yè)一名內部人員說,給魚喂抗生素然后泡在福爾馬林中保鮮已成普遍做法,管理松懈,很容易就能逃脫。 當管理者不盡職做好他們的工作時,消費者就成了受害者。消費者不得不具備豐富的知識,睜大眼睛,甚至“卷起衣袖”盡力防止假酒、有毒奶制品和致癌烹飪油出現在他們的餐桌上。 北京一家公司的負責人說,問題的根源在于需要養(yǎng)活13億人,“政府要求大型農場滿足市場需求。這是個大前提,當滿足需求成為問題時,食品安全不可能成優(yōu)先任務?!边@名負責人說他們公司所用的豬肉來自國有大型公司,質量是有控制的。但一些小公司的肉來自可疑渠道,因為價格便宜。當這些商家通不過質檢時,僅僅是轉換一下包裝,“如果有更嚴格的政策,比如五年或終生禁止進入市場,我想這些業(yè)主會更加謹慎,更注重食品安全?!?/div> 在毒奶粉事件后,大陸匆忙出臺食品安全法,但在2009年6月生效的這部法律從總體上講是虛弱的,不足以起到嚇阻作用。盡管該法提高了對生產不合格食品公司的罰款力度,卻說違法者應根據刑法定罪,這太籠統了。刑法目前只適用于那些生產和出售不合格食品的人,但食品安全還涉及食品加工、包裝、運輸、儲藏和食品添加劑的監(jiān)管等。 “真正的問題是在中國,無論何時發(fā)生類似丑聞,都會被視為可能影響社會穩(wěn)定的社會事件而非法律事件來處理”,一位法律人士表示,猖獗的食品安全丑聞還有力地說明了中國社會職業(yè)道德淪喪,“沒有宗教信仰,對因果報應沒畏懼感也不相信。根本就沒有公共道德?!?/div> 一些不負責任的政府部門對食品安全問題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盡管他們缺少實施安全檢查的科技或技術能力,但還缺少動力,因為進行這樣的檢查不會給他們帶來好處。只要不發(fā)生大丑聞,他們的飯碗就是安全的。 有些學者認為,有太多的部門———衛(wèi)生部、信息產業(yè)部、商務部和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等———在管理食品安全,但沒一個部門真的帶頭負起責任。他們呼吁成立一個強有力的政府機構來管理食品安全,以避免問題發(fā)生時各部門之間相互指責。更有效的方法是依靠行業(yè)協會的自我管理和非政府監(jiān)督組織,當企業(yè)未能達到要求時將付出沉重代價,無法在該行業(yè)里生存。 (作者莊屏卉,陳一譯) |
畜牧人
畜牧人養(yǎng)豬
關于社區(qū)|廣告合作|聯系我們|幫助中心|小黑屋|手機版|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24號
北京宏牧偉業(yè)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京ICP備11016518號-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8-21 05:36, 技術支持:溫州諸葛云網絡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