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人 首頁 養(yǎng)豬 養(yǎng)豬技術 查看內(nèi)容

仔豬毛霉菌病

仔豬毛霉菌病
【概述】  毛霉菌科真菌中的毛霉菌屬、犁頭霉屬、小克銀漢霉屬、被孢霉屬、根霉菌屬等菌種是耐熱的菌生物,對營養(yǎng)物質(zhì)的要求不嚴,可在土壤和腐敗的有機碎屑中繁殖生長,并能使免疫力低下的人、畜感染。
【病因/病原】  毛霉菌自然界廣泛存在(食物、水果發(fā)霉即毛霉菌所致),當在飼料上生長發(fā)育,隨飼料被豬吞食后,一方面引起胃炎和胃潰瘍,一方面在血管中毛霉菌絲易與白細胞形成血栓,引起組織梗死、出血和炎癥反應。

【流行病學】  傳染源來源于環(huán)境、宿主之間不互相傳染,乳豬和較大日齡的育肥豬易感,其中乳豬50%在10天內(nèi)死亡,育肥豬呈慢性經(jīng)過。
【病理學】  肝膈面中央有結節(jié),微隆起,邊緣呈花邊樣,切面軟,粉紅色。邊緣有明顯血帶,左外葉臟面有結節(jié),微凸出表面,無包膜,灰紅色。肝門淋巴結腫大,切面稍外翻,外表與切面呈淡黃色,邊緣出血,肝表面和實質(zhì)有大小不等的腫塊。肺膈葉頂端有一卵圓腫塊,切面灰白色,中央呈干酪樣壞死,邊緣有一圈出血帶、腫塊無包膜,膈葉中央有一圓形腫塊。胃小彎近胰旁有腫塊,切面灰白色,部分出血壞死,腫塊邊緣有一圈深紫色花邊樣出血帶,腸系膜淋巴結普遍腫大,切面灰白色夾有出血壞死。結腸、回盲瓣處腸壁增厚。育肥豬病灶位于頜下部,腫塊橢圓,有的擴散到胃漿膜、肝及腸系膜淋巴結。小乳豬發(fā)生于胃,在賁門、幽門見有大的靜脈梗塞,有的在胃粘膜上有凝固性壞死物。

【癥狀】  嘔吐,腹瀉,或胃炎和胃潰瘍。用氯霉素不能止瀉,最后死亡。

【診斷】  診斷要點 多為仔豬發(fā)病(多因吃了發(fā)霉的飼料或水果), 有嘔吐、腹瀉、剖檢可見肝表面及實質(zhì)有大小不等的腫塊,邊緣有花邊樣血帶,肺也有腫塊,切面灰白色,中央干酪樣壞死。這種肉芽腫性結節(jié)由毛霉菌絲和淋巴細胞、多核巨細胞等所組成。在血管腔內(nèi)的血栓內(nèi)可找到毛霉菌絲。
   類癥鑒別
   1.胃腸炎 相似處:嘔吐、腹瀉等。不同處:腹瀉的糞便中常含有血液、、黏膜,體溫較高,應用氯霉素治療有一定療效。剖檢可見胃腸黏膜有炎癥,腸黏膜有出血點。肝、肺無腫塊。
   2。胃腸卡他 相似處:嘔吐、腹瀉。不同處:以胃為主時糞便如球狀,以腸為主時糞如水瀉,里急后重。剖檢可見胃腸有卡他性炎癥,肝、肺、淋巴結無病變。
   3.豬結核 相似處:拉稀,剖檢肺有大小不同的結節(jié),結節(jié)四周有紅暈,切面有干酪樣物等。不同處:一般臨床不顯癥狀,當腸道有病變時才下痢。全身淋巴結、肺、脾、腎均有大小不等的結節(jié),結節(jié)有厚層包膜,甚至心房、心室外膜、腸系膜、肋胸膜也有大小不等黃色結節(jié)或呈扁平隆起的肉芽腫病灶,切面可見干酪樣壞死病變。用禽型和哺乳動物型兩種結核菌素,分別在健康豬兩側耳下皮注0.1毫升,48—72小時注射部位紅腫者為陽性。

【治療】
【防治措施】  保持環(huán)境清潔衛(wèi)生,同時注意飼料的潔凈干燥,必須保持飼料的含水量在13%以下,在保管的飼料中加0.15%—0.45%的丙酸鈉或丙酸鈣、丙酸鉀、丙酸銨等,都能抑制霉菌繁殖,防止霉變發(fā)生。尤其霉敗的食物、水果不能喂豬。以免導致發(fā)生本病。新生仔豬吮奶前用丙酸或丙酸鹽或0.1%—0.2%新潔爾滅涂擦母豬乳頭15—30分鐘,再用溫水洗去藥液,以防止毛霉菌的污染。
版權聲明:本文內(nèi)容來源互聯(lián)網(wǎng),僅供畜牧人網(wǎng)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頭暈

傷心

搞笑

抗議

路過

已閱

支持

超贊

最新評論

發(fā)布主題 聯(lián)系我們

關于社區(qū)|廣告合作|聯(lián)系我們|幫助中心|小黑屋|手機版| 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802025824號

北京宏牧偉業(yè)網(wǎng)絡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京ICP備11016518號-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7-19 14:12, 技術支持:溫州諸葛云網(wǎng)絡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