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人
標題: 豬的品系繁育法與配套系育種 [打印本頁]
作者: 和興 時間: 2008-7-1 21:00
標題: 豬的品系繁育法與配套系育種
1 豬品系繁育法的演進
豬品系繁育方法所經歷的過程是隨現代遺傳學的發(fā)展和豬的雜交優(yōu)勢利用為目的的育種實踐而進展,其演進和概念,可劃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以系祖繁育為中心的階段。
18世紀中期,西方國家著手新品種的培育,是以一頭特定的卓越祖先個體(系祖)為中心,盡可能的選擇與系祖沒有親緣關系,又與系祖有相似特點的母豬交配。所有后代都可從系祖得到50%的基因,而又不會因近交引起衰退。再通過近交使后代增加與這一祖先的親緣關系,使系祖的優(yōu)良品系成為群體的共同特點,是典型的系祖品系繁育法,也叫單系。這個方法,在當時豬的育種上起了決定性作用。如英國在培育巴克夏過程中,育成了一些在家畜展覽會上獲得優(yōu)勝的個體或品系。
在此階段,品系繁育的概念正如美國學者J.F.Lasley在他的著作中所確立的定義,即品系繁育是一種交配制度,在此交配制度下,后代群體中個體的親緣關系,盡可能保持與系譜中某一特定祖先(系祖)靠近,即后代群中與系祖相同的基因概率增大。這個祖先通常是公畜而不是母畜,因為公畜比母畜有更多的后裔,以便通過后裔測定來驗證系祖的優(yōu)越品質。民主德國舒姆認為“品系是從品種內分離開來的群體”,俄國的普庾認為“品系好似品種內的一個小品種。從這些定義出發(fā),傳統的品系及其繁育的概念應定義為,品系是品種的一個結構單位,品種內的一個小品種,品系繁育僅在品種內進行,從事品種分化或品種內品系合成,創(chuàng)造新的類群。其目標是①具有本品種的基本特征②與品種內其他品系在重要的經濟性狀上有明顯區(qū)別,具備突出特點;③品系間無親緣關系或關系較遠。雜交時有一定優(yōu)勢。
以圖解方式來說明什么是傳統的品系繁育,什么不是品系繁育。
在例1 X1的系譜中,其祖先由于1號公豬的關系才使X1的父親與母親有了親緣關系,使X1的近交系數達12.5%。從通徑圖可以更清楚的看出,在X1的系譜中,集中的是1號公豬的遺傳特性,故是品系繁育。
在例2 X2的系譜中,有4個不同的祖先,形成4條閉鎖通徑,X2的父母也有親緣關系,也是近交種,近交系數也是12.,但不是品系繁育,只是一般的近親繁殖。這是因為,在繁殖設計上沒有集中某一頭公豬遺傳特征的目的。
第二階段是近交系繁育階段。
近交系是采用連續(xù)幾代的高度近交(全同胞或半同胞交配)繁育,后代近交系數在37.5%以上的高純度群體。
美國在20世紀30年代在玉米自交系間雜交取得了增產的成功,繼而在豬的育種中培育近交系,用雜交方法培育近交品
種,如明尼蘇達1號、2號,4個品種雜交的貝茨維爾2號和8品種雜交種明尼蘇達3號,由于生活力弱,適應性差未能推廣。其原因,豬是多胎動物,對近交敏感程度高,近交程度較高時,繁殖性狀如胚胎成活數、產仔數、活仔數,以及與生活力有關的初生重、生長速度都會降低,有害基因純合,遺傳缺陷性狀增多,由衰退所造成的
損失嚴重,近交系很難保持而相繼失敗。如1956年,依阿華實驗站組織了近10個州測驗了10個以上品種的約100個近交系,近交系數0.3~0.6,結果近交衰退十分嚴重。明尼蘇達州,雖然采取了一些方法來調節(jié)近交,但培育的明尼蘇達I~IV號系仍在80年代末無法保存。英國從1950年培育了146個近交系,到1972年只剩下18個。愛丁堡ABRO用大白豬和Wessex品種88個全同胞豬群開始近交試驗,計劃進行三代全同胞交配,但第一代就出現近交衰退,第二代更為嚴重。這一階段的68個品系因為繁殖性能衰退而消亡,8個品系因出現嚴重遺傳缺陷而消亡。由于培育近交系費用大,時間長,成功率小,而且既不能達到玉米自交時的近交高度,又不能承受連續(xù)近交所引起的危害,因而近交系的實際應用受到限制,已日趨終止近交系培育。
第三階段是群體品系繁育階段。
20世紀50年代西方國家養(yǎng)豬生產走向工廠化、集約化,要求商品豬除具備高而穩(wěn)定的生產性能外,還要求產品的規(guī)格化和一致化程度,因而,豬的育種和品系繁育,根據現代遺傳學理論,在總結系祖品系和近交系繁育的基礎上,根據性狀的遺傳規(guī)律,轉入了以性能為主,培育專門化品系,實行系間雜交,創(chuàng)造高產商品豬,采用群體閉鎖繼代選育的群體品系繁育法。
群體品系繁育又叫多系祖品系,是以優(yōu)良的群體為基礎根據血統和性狀的表型值,在一個品種內或雜交類群中選擇若干頭公豬和一定數量的母豬組成基礎群,用繼代選育的方法,由群體到群體,改變基因組合,調整基因頻率,育成性狀突出的新品系。50年代初加拿大在培育拉康伯豬種的過程中,首先采用這種方法,以后西方國家普遍應用。20世紀70年代,日本采用了以產肉性能為主的群體選育技術。1974年我國廣東大花白豬首次應用群體品系繁育法,國內許多新品種培育,多采用此種方法。
體品系繁育較之系祖品系,立論嚴謹,設計周密,以性能為主,組建基礎群,由群體到群體進行世代繁育,建系方法可以以純種為基礎,分化品系或品系合成,也可以用若干個品種雜交,建立合成系。通過世代選育,逐步集中各祖先的優(yōu)良血統,逐代提高,不像系祖品系,僅僅停留在某個系祖水平上。系祖品系和群體品系的共同點是最終創(chuàng)造一個個體間有親緣關系的高產種群。
第四個階段,豬育種技術綜合應用的歷史時期——配套系育種階段。國外普及于20世紀90年代。
配套系育種不是一種單項的品系繁育技術。而是豬育種技術的綜合應用。是在一個嚴密的育種體系中,從匯集遺傳資源開始選擇種質素材、建立純種系或合成系,進行配合力測定,確定品系位置和雜交模式,擴群繁殖制種、組織配套雜交,從事雜優(yōu)豬生產的一整套方法和技術應用于育種的全過程。所以配套系育種以品種資源為基礎,以培育專門化品系為前提,以配合力測定為手段,在培育專門化品系的基礎上,通過配合力測定,確定曾祖代在配套雜交中的位置,即父本父系、父本母系、母本父系及母本母系稱之為合成系,并進行擴群繁殖,用單向單雜交和單向雙雜交的方式生產商品豬。配套系育種可定義為由品種資源到雜優(yōu)豬生產的全部育種過程和育種內容,合成系不同于配套系,合成系是配套系中處于特殊位置的某個專門化品系。
關于品種資源,資源的保存選育、提高、專門化品系(specialized line)的培育方法(是品種分化、品種內品系合成或品種按性狀導入)國外一直作為商業(yè)秘密。所以,專門化品系的選育就是配套系育種的核心,也是能否配套雜交的前提。我們的育種實踐證明,專門化品系,可以用品種分化或同一品種不同品系合成的方法培育,也可以用不同品種在雜交的基礎上建立,根據性狀分類,用同質性狀結合體的理論,把不同品系或不同品種的同一性狀集中,通過雜交、橫交固定、經過5~6個世代的選擇、培育專門化的父本品系(sireline)和專門化的母本品系(damline)。沒有品系的專門化,就不會有品系的定位,也就無從配套雜交。
分析國外配套系、母系多采用雜交合成的方法、合成系比純種系更易保持高的繁殖力。配套系育種充分地利用了純選中優(yōu)良基因的累加效應,也充分利用了雜交的雜種優(yōu)勢和性狀互補,匯集于商品豬而取得整齊一致的產品和高的經濟效益。所以說實施配套系育種是豬育種的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2 豬的品系繁育方法
豬品系繁育的名稱很多,如系祖系、群體系、親緣系、類群系、品族系、性能系、專門化品系、合成系、配套系等,但從基本理論和方法上講,只能歸納為三種繁育方法,即系祖品系繁育法,群體品系繁育法和近交系繁育法。近交系在豬的育種上成功的范例很少,實際上常用的只有系祖品系繁育和群體品系繁育兩大類。
系祖品系和群體品系建系法,在理論上和方法上都有所不同。嚴格說來,傳統典型的品系繁育指的是系祖品系。群體品系指的是閉鎖群的世代選育,是依據數量遺傳學的理論發(fā)展起來的品系繁育技術。但從選育目的和選育效果看,二者基本上又是一致的,最終目的都是要造成一個具有一定血緣關系,具有共同特點,遺傳性
穩(wěn)定,雜交效果突出的高產群。
兩種建系方法中群體繼代建系比系祖建系更為優(yōu)越,群體繼代建系的基礎群有更廣的遺傳基礎匯集更多優(yōu)良性狀基因,通過繼代、逐代提高、品系育成時,主選性狀可能有較多的個體,超過基礎群、不像系祖品系僅僅停留在系祖的水平上。所以群體品系建系更適用于配套系育種。
系祖建系法
系祖品系又叫個體品系,是沿用已久的品系繁育方法,傳統上被稱為典型的品系繁育。這種建系方法是以優(yōu)秀系祖為先決條件,以系祖為模型,把系祖的個體特性變?yōu)槠废等旱娜后w特性,其方法就是利用近交加選擇,增加品系群與系祖相同優(yōu)良基因頻率,造成遺傳優(yōu)勢,使系祖的優(yōu)良遺傳性在品系群中得到集中,使群體系祖化。
系祖建系法大體分為五個步驟:
第一步,選擇和確定系祖
系祖必須是一個出類拔萃的優(yōu)秀個體,它的一般性狀應該符合品種標準和育種目標,而特定性狀應該特別優(yōu)良。其表一型值應該超過群體均值三倍標準差(x+3S),也就是說,對系祖的選擇應該達到百里抽一的強度。這種優(yōu)秀個體的獲得一是靠培育,二是靠選擇,一但獲得了優(yōu)秀個體,就可作為準系祖使用,同時應立即對它進行個體性能測定和后裔測定判斷其育種效果。為防止攜帶不良基因,還必須測交。只有經過測定和測交,充分證明它確實是一頭育種價值很高的個體時,便可作為系祖。
第二步,組建基礎母豬群
在個體建系中,系祖是主導,母豬群是基礎。為了使大量后代能具有系祖突出的優(yōu)良性狀,就必須選擇盡可能與系祖沒有親緣關系的個體(也可以選擇與系祖親緣關系較遠的個體)又與系祖有相似特點的優(yōu)良母豬交配,使所有的后代都可從系祖得到50%的基因?;A母豬群的頭數,一般以20~30頭為宜,原始基礎群母豬數量多,為建系提供的遺傳基因豐富,便于多留精選,但數量太多,集中可固定的性狀就比較困難?;A群母豬組成后,原則上應全部與
系祖公豬交配,凡后代成績優(yōu)良者,應重復選配,以擴大理想后代的數量。成績低劣的母豬,應從群中淘汰,以免影響品系質量。
第三步,近交固定
系祖確定以后,為了有效地集中與固定系祖的遺傳特性,可大膽使用近交,采用同質選配方法,以便盡快的把系祖的特征、特性轉化成后代群體的品質。近交是改變群體遺傳結構的重要手段,也是分化原始群體的有效工具。其遺
傳效應是使群體中更多對的基因純合,近交的所有表現型變化,都是由這一遺傳效應造成的。在建系的近交固定階段,在系祖遺傳性尚未查明之前,應緩慢近交,通常是半同胞交配,以免把缺點固定下來。如果系祖優(yōu)秀,群體對近交的耐受性強,則可加速近交或高度近交,使系祖的優(yōu)良品質迅速固定于群體中。從我國的育種實踐證明,在一般情
況下,后代的近交系數保持20%左右,生活力和生產性能沒有明顯的衰退現象。如能配合嚴格選擇,就可消除許多不良基因,加快品系群的純合度。從生產的觀點出發(fā),當近交系數達到36%時,能使表現型和基因型相對一致。
第四步,選擇繼承者
在確立系祖的同時,就要立即從系祖的兒子中選育系祖的繼承者3~4頭,初選頭數與終選頭數的比例按8~10:1的要求選留。育種實踐中,要求繼承者全面繼承系祖的一切優(yōu)良特性是困難的,因此,可以利用這3~4頭繼承者按性狀分別繼承的方法,每個繼承者各配5~10頭母豬為一個小群,建立3~4個支系,實行小群閉鎖。采用3~4個支系間循環(huán)或支系間雜交。建立支系,使品系內有了結構,也就用不著擔心因近交或缺乏繼承者而使繁育失敗。
利用繼承者建立支系的同時,也是對繼承者進行測驗的過程,根據測定結果,選1頭最好的支系公豬作為系祖的主要繼承者,承擔主系的配種任務。當某支系超過主系時,可以把該支系變?yōu)橹飨?,把原來的主系降為支系。也可以把最好的支系作為新系祖,?chuàng)建新品系。
第五步,擴群保系
建系初期通過近交和選擇育成一個高產而一致的小群是比較容易的。在小群的基礎上擴大畜群時,不可再用近交,否則會使品系群分化,破壞品系的整齊度。這時可實行系內閉鎖和支系間循環(huán)的交配制度,對系內母豬可在控制主要性狀一致的前提下,與外系公豬交配?;蛴帽鞠倒i與外系母豬交配,以檢驗本系的種用價值。
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迅速擴大數量,要有100頭左右來自4~5個系的母豬和2~3頭優(yōu)異公豬作為品系的核心,繁殖推廣利用。也可在原品系的基礎上,繼續(xù)探索建立新系,以不斷提高豬群質量。系祖品系建系應用于純種繁育,也可用于雜交育種,特別是雜交育種的橫交建系之時更為適用。
總之,系祖建系方法機動靈活、主要是抓好系祖關、繼承關和退化關。缺點是一開始很難發(fā)現和準確判斷系祖,后代的許多性能水平很難超過系祖。
作者: 西門一刀 時間: 2008-10-27 10:00
這么好的文章怎么就沒人頂呢,樓主辛苦了,我頂,不介意的話長聊,加你為好友
作者: 瘋子和豬 時間: 2008-10-27 11:32
現在單單搞育種的公司太少
所以使勁在國外進口
作者: mar00ram 時間: 2009-4-7 02:37
做個記號仔細看看
歡迎光臨 畜牧人 (http://www.ffers.com.cn/) |
Powered by Discuz! X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