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人

標題: 規(guī)模養(yǎng)豬場疫病防制措施的建立 [打印本頁]

作者: 謝仁貴    時間: 2009-4-2 20:00
標題: 規(guī)模養(yǎng)豬場疫病防制措施的建立
規(guī)模養(yǎng)豬場疫病防制措施的建立


隨著我國經濟的健康、長足發(fā)展,養(yǎng)豬業(yè)也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fā)展,豬業(yè)飼養(yǎng)管理先進經驗和現代專業(yè)化技術成果也得以引進和應用,確實提高了養(yǎng)豬水平和經濟效益。但是養(yǎng)豬業(yè)在今后仍然面對多元化、復雜化的疫病侵害,所以作為規(guī)模經營的豬場不論從有效控制疫病出發(fā),還是從保護人類安全、健康出發(fā),或是維護動物福利出發(fā),或是減少飼養(yǎng)管理工作量和成本出發(fā),都必須持之以恒的堅持“預防為主、防重于治”的方針,建立健全切實可行的疫病防制措。
一、       建立和應用生物安全體系
1、             生物安全體系的產生背景
生物安全體系(Biosecurity system)是近年來國外提出的有關集約化生產、經營過錯中保護和提高畜禽群體健康狀況的心理論。
養(yǎng)豬生產的傳統模式是全群連續(xù)飼養(yǎng)法,配合良好的管理和其它的一些綜合措施,在相當一段時期內推動了養(yǎng)豬生產的發(fā)展。其中免疫技術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由于所有的病毒都具有干擾免疫應答的效果,而免疫抑制性病毒----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豬流感、豬偽狂犬、豬瘟等對免疫系統有著更為特殊的影響。它們除了自身能引起一系列的病理變化和臨床癥狀外,更為嚴重的是它們允許其它病原(主要是細菌)產生心的疾病或增強現有疫病的危害。
免疫抑制性病毒?。?/font>ISVD)通常發(fā)生于6—30千克的豬,一些病原細菌若再侵入病豬機體,將會造成進一步的病害,甚至可能導致新的癥候出現。實踐證明,免疫抑制性病毒能造成動物機體對抗生素敏感性降低、細菌抗藥性增強,或是形成廣譜抗藥性能,同時還能造成疫苗效能、效果的下降。
疫病模式的改變,引發(fā)了生產模式的改變,觸動行業(yè)人員對新的養(yǎng)豬技術的探討,從而誕生了生物安全體系。
2、             生物安全體系的內容
主要是控制疫病在豬場的傳播,減少和消除疫病的發(fā)生。生物安全是一個畜群管理策略,通過它來盡可能減少引入致病性病原的可能性,并且從現有環(huán)境中去除病原體,是一種系統的、連續(xù)的管理方法,也是最經濟、最有效的控制疫病發(fā)生和傳播的可行技術。
⑴新引進的豬①必須從已檢測為主要傳染病陰性的豬場(群)引進;②最好在生產場所外至少隔離30天;③混群前做檢疫檢測。
⑵豬場位置①盡量位于相對較高處;②全年大部分時間處于上風;③水質合格,水源充足。
⑶控制運輸①運輸車輛嚴格清洗、消毒;②生財之道區(qū)運輸工具分工使用。
⑷生產過程科學①按照不同日齡分群,相互適當隔離;②生產流程是仔豬→母豬(育肥豬);③在產仔舍的入口處建立洗滌池,母豬分娩進入前抗菌皂和溫水清洗;④定期對周期性空圈舍徹底消毒,打斷宜賓自身循環(huán)過程。
⑸人員①盡量謝絕參觀活動,會客室遠離生產區(qū);②嚴禁非生產人員(后勤的)接觸豬群;③生產人員一律使用已消毒的、按功能具有明顯區(qū)別的工作服、鞋。
⑹消毒①依據不同的物體、用途、目的選擇不同的消毒劑;②嚴格按技術要求使用,并選擇最佳消毒時間;③豬場入口必須建立消毒池和光線消毒房;④豬場所有設備定期衛(wèi)生和消毒。
⑺其它①控制犬、貓、鳥類、野生動物等進入豬場;②做好殺蟲滅鼠。
二、制定并執(zhí)行科學的飼養(yǎng)管理工藝
初生仔豬既是生長發(fā)育最快的階段,也是機體抵抗力最低、最容易得病的確時期,所以加強哺乳母豬和初生仔豬的科學管理,對后來培育種豬和養(yǎng)好育肥豬具有重要的意義。
1、哺乳母豬的飼養(yǎng)管理工藝
⑴在哺乳期給與營養(yǎng)豐富、含蛋白質、無機鹽和維生素較多的飼料。
⑵仔豬斷奶前3—5天逐漸減少母豬精料和多汁飼料,防止斷奶后乳房炎。
⑶應用合理的藥物保健技術。
2、初生子豬的飼養(yǎng)管理工藝
⑴產下首天環(huán)境溫度保證34—35℃,以后每周下降2℃。
24小時內給每豬口服慶大霉素4萬單位后,保證都吃到初乳。
⑶仔豬4—7日齡注射血鐵素1—2ml或喂服硫酸亞鐵和硫酸銅的混合液(比例2.512毫升/2/天,同時用玉米加香味劑誘食,21天起補料,玉米、豆粕須用開水燙后再拌入添加劑(濃縮料)和土霉素鈣。
    2—4日齡肌肉注射大腸桿菌苗0.25頭分;  7日齡肌肉注射首免傳染性萎縮性鼻炎苗0.5頭分;   12—18日齡肌肉注射水腫病多價苗1頭分;15—60日齡胸腔注射喘氣病滅活苗1頭分;  15—20日齡滴鼻偽狂犬病活苗0.5頭分; 20—25日齡肌肉注射豬 瘟單苗或三苗2-4頭分。
⑸乳豬一般21--28天斷奶,這時做到一添加兩維持三過渡,飼料品種過渡中添加抗應急藥物(亞硒酸鈉維生素E);維持在原圈飼養(yǎng)前最好母走仔留,圈溫32℃→24℃,維持原料飼喂5—7天,如果母留仔移在原圈喂一天左右(不給料)才分圈;斷奶逐漸過渡(54321斷奶法),飼料品種逐漸過渡(原料100%80%、60%40%、20%0),給料數量逐漸過渡,從少給勤添到定時定量。
三、建立合理的消毒程序
消毒是貫徹預防為主方針的一項重要措施,其目的在于消滅被傳染源散播于外界環(huán)境中的病原體,以切斷傳播途經,阻止疫病蔓延。根據消毒目的,可分為預防性消毒、隨時消毒、終末消毒。
1、消毒藥品的選擇
⑴殺菌性能好,廣譜、高效、低毒,作用迅速,對生命體無毒副害作用;對設備、用具無腐蝕破壞:對環(huán)境無污染。
⑵性質穩(wěn)定、無易燃性和易爆性,不會因自然界存在有機物、蛋白質、滲出液而影響殺菌效果。
⑶價格低廉,容易采購。
⑷保存、使用方便,易容于水。
2、常用消毒藥品及使用方法
⑴進出口、環(huán)境、外場地、外過道、下水道、排水溝、車輛選用2%的火堿或1%的菌毒敵或3-5%的來蘇爾。
⑵內場地、內過道、墻壁、門窗、生產設備及用具選用0.3%的過氧乙酸或0.5%的強力消毒靈。
⑶帶豬消毒選用0.1%新潔爾滅或0.1過氧乙酸或0.5%的強力消毒靈。
⑷糞消毒選用5%的氨水,尿消毒用漂白粉(3/100毫升)。
3、消毒程序
豬場實行全進全出制度,每次全群移出后,在進新豬前必須執(zhí)行十步消毒法。
清掃(清除地面、墻壁、天棚、門窗、通道、下水道、排糞溝、豬欄、飼料槽、水管、用具的污物),浸泡,沖洗(高壓水槍)。
⑵干燥后洗刷,2%的火堿液洗刷耐腐蝕物件,0.1%新潔爾滅洗刷不耐腐蝕物件。
⑶第二次沖洗(在第二天高壓水槍)。
⑷干燥后分類噴灑、噴霧消毒。
⑸室溫22—27下關閉門窗用福爾馬林熏蒸(每立方米福爾馬林液25毫升、高錳酸鉀25、水12.5);之后打開通風一周使用。
⑹專用送料車3天消毒一次
⑺外環(huán)境、外場地、外過道、下水道、排水溝等排除雜物,滅鼠滅蚊,定期消毒。
⑻生產用具、物品、器械獨立、精細消毒才投入使用。
⑼豬場工作人員按淋浴、消毒、更衣順序進入生產區(qū)。暫離豬場返回者須隔離48小時。
⑽人、物通道分離,定向流動。
3、消毒工作注意事項
⑴正確使用消毒藥物,按照說明書的規(guī)定和要求配制消毒溶液,藥、水量的比例要準確,不可隨意加大或減少藥物濃度。
⑵不準任意將兩種不同的消毒藥物混合使用或消毒同一種物品。
⑶嚴格執(zhí)行消毒規(guī)程,事后認真檢查,確保消毒效果。
⑷定期輪換使用消毒藥物,避免病愿體產生抗藥性。⑸現配現用消毒液,并盡可能在短時間內一次用完。⑹參加消毒工作的人員要注意保護人、畜安全。
、建立豬場免疫規(guī)程
1、現代免疫失敗原因分析及建立免疫規(guī)程的指導思想
⑴免疫失敗的原因分析   所謂免疫失敗就是進行了免疫接種后,畜體不能獲得抵抗感染的足夠保護力,仍然發(fā)生相應的亞臨床疾病,甚至臨床型疾病的現象。其成敗取決于疫苗的質量和免疫程序的科學性,通常不考慮質量問題,就免疫程序和技術有可能存在九大因素。
①劑量不足(與計量要區(qū)別),疫苗中病毒株免疫原性差。情況有三:一是接種劑量本身不夠,按理論劑量給藥,特別不在意接種工具的粘附、殘余。二是保存、運輸、使用等操作錯誤。穩(wěn)度過高(豬瘟凍干苗在2510天效力下降20%,半個月下降60%),溫度過低(禽流感滅活苗只能在2—8最適宜);稀釋液含滅活防腐劑;疫苗混用或注射器不潔,針頭過短,皮膚消毒藥水過濃等。三是疫苗中病毒株、抗原的免疫原性差,不能有力把控病原,使之逃脫抗體導致持續(xù)感染。
②疫苗毒株(菌株)的血清型不包括引起疾病病原的血清型或亞型。--------疫苗不對路。口蹄疫病毒有7個血清型、80多個亞型,豬鏈球菌莢膜抗原血清型有板有35個以上,而且還在不斷變異,隨時出現新亞型,所以存在著固有的疫苗不完全保護所有亞型的現象。出現這種情況使用自家滅活苗(從患病動物的病灶中分離出病原體經培養(yǎng)、滅活后制成疫苗,再用于該動物本身)。
③佐劑應用不合理,忽視保護粘膜的的作用。疫苗中使用佐劑除利于貯存外,還有增強免疫效力的作用:增強抗原分子表面積,延長抗原體在體內存留時間,激活巨噓細胞,誘導T、B細胞免疫應答,促進干擾素生成,所以又稱它免疫增強劑)。如果使用不當,反而刺激機體產生免疫系統產生抗體(免疫球蛋白)IgGIgM,來削弱、降解、中和抗原活性,導致細胞免疫較弱,保護粘膜的IgA(抗菌抗病毒)生成減少,從而削弱保護粘膜免疫的產生。
④強毒株流行、持續(xù)性感染的機體長期帶毒、排毒,病原發(fā)生變異。就豬瘟言,當母豬感染強毒株、野毒株后,由于它們可通過胎盤造成乳豬在出生前被感染,發(fā)生乳豬豬瘟。豬流感病毒因有8個獨立的RNA節(jié)段,當有兩個以上毒株共同感染一個機體時會發(fā)生抗原轉變而變異。
⑤免疫程序不合理。其一給懷孕母豬接種弱毒苗,因胎兒的免疫系統尚未成熟,導致免疫耐受和持續(xù)感染,有的還可引起流產、死胎或畸形。其二在免疫進行后但還沒來得及誘導免疫力產生,機體即被感染表現出臨床癥狀。其三未對免疫空白和免疫力下降者(仔豬的免疫臨界點在20日嶺,起母源抗體的保護率為非作75%)彌補。其四給非健康機體接種。其五未選擇合適的疫苗。在豬瘟流行地區(qū),如果接種三聯苗就因為其中豬瘟病毒的免疫劑量小而免疫效果失真。
⑥機體免疫受到抑制。因發(fā)生遺傳性免疫抑制病或衰老而自身免疫抑制。因營養(yǎng)缺乏或過多而營養(yǎng)性免疫抑制。維生素A缺乏會導致淋巴器官的畏縮,影響淋巴細胞的分化、增殖、受體表達與活化,導致體內T淋巴細胞、NK細胞數量減少,吞噬細胞的吞噬能力下降,B淋巴細胞的抗體產生能力也下降。因飼料、飲水、環(huán)境的毒物與毒素損害免疫系統而免疫抑制。因接種期間使用了免疫抑制藥物(地塞米松、氯霉素)。因環(huán)境刺激導致血漿皮質醇濃度突然升高而應激抑制。因已感染病原降低機體對疫苗的應答能力。
⑦免疫干擾。一是已有抗體的干擾,如母源抗體(豬瘟60天、豬丹毒90天、豬肺疫60—75天、豬偽狂犬21—28天、豬細小病毒14—28周)的存在可使仔豬在一定時間內被動得到保護,但同時有影響免疫接種的效果。二是病原微生物之間的干擾,同時免疫兩種以上弱毒苗會發(fā)生競爭、復制現象而相互干擾。藥物干擾,接種細菌制成的疫苗后,短期內(巴氏、丹毒10天)應用敏感的抗菌藥物易造成免疫失敗。
⑧免疫耐受。免疫學理論認為免疫耐受是指機體對正常情況下可引起免疫反應的抗原物質表現為無反應性;一般說來,機體在免疫上愈不成熟,它對另一特定抗原產生耐受性也愈容易。如在胚胎期或新生期淋巴細胞尚未發(fā)育成熟的階段接觸了抗原,出生后都可以特異性抑制對這種抗原的反應,也對疫苗病毒感染不產生免疫反應,但是受到野毒感染后可發(fā)病。如仔豬胚胎在妊娠早期感染豬瘟后,產下來對豬瘟病毒具有耐受現象,爾后遭到豬瘟強毒感染后就會發(fā)生豬瘟病。
⑨免疫麻痹。當使用疫苗的劑量過大,機體免疫應答因自我保護受到抑制,對免疫反應處于無感覺狀態(tài),發(fā)生免疫麻痹。超大劑量在這種情況下會導致臨床病癥。
⑵免疫規(guī)程建立的指導思想
豬群的免疫效果受疫苗、品種、健康、病原、環(huán)境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導致豬群免疫失敗的原因很多,所以防制豬病不能期望單純依賴疫苗提供100%的保護,只有結合其它防制措施才能發(fā)揮疫苗的最佳作用。
①考慮當地疫病流行情況和嚴重程度,決定疫苗種類和接種時間。
②考慮仔豬母原抗體的水平。
③考慮上一次免疫接種引起了殘余抗體水平(注意免疫保護期)。
④考慮疫苗、菌苗的種類。油佐劑或氫氧化鋁滅活苗接種后需2—3周才產生較強的免疫力,劑量需求大,保護期短,不易受母原抗體干擾。弱毒滅活苗接種后7天左右即能產生良好的免疫力,劑量需求小,保護期長,易受母原抗體干擾。
⑤考慮免疫接種方法。
⑥考慮多種疫苗、菌苗的接種配合。目前只允許豬瘟、肺疫、丹毒3種可以同時使用。
⑦考慮豬體的健康狀況和生產能力。免疫應答是在中樞神經調節(jié)下由健康的、發(fā)育成熟的免疫器官所發(fā)生,否則不宜接種。
3、豬場免疫規(guī)程的建立和應用
⑴后備及初產母豬免疫程序
[table=542][tr][td=1,1,171]預防苗名稱
[/td][td=1,1,83]接種方法
[/td][td=1,1,58]劑量
[/td][td=1,1,231]
作者: 劉清梅    時間: 2009-4-3 08:56
講的很到位,有點疫苗業(yè)務員為了多銷售,給農戶提供信息制定的免疫程序都是大劑量使用,在常規(guī)接種豬瘟苗接種到十頭份,
作者: 謝仁貴    時間: 2009-4-4 19:42
我是學畜牧獸醫(yī)的我有自己的門市    我推銷疫苗對我沒好處
作者: asuar    時間: 2009-4-4 21:53
he呵呵,看看
同意沙發(fā)的評論




歡迎光臨 畜牧人 (http://www.ffers.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