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人

標題: 中國哲學的背景——中華民族的經(jīng)濟背景 [打印本頁]

作者: 雞E網(wǎng)    時間: 2009-4-24 09:55
標題: 中國哲學的背景——中華民族的經(jīng)濟背景
中國哲學的背景——中華民族的經(jīng)濟背景[color=black]中國哲學的背景——中華民族的經(jīng)濟背景[/color][color=black][size=3] 古代中國和希臘的哲學家不僅生活于不同的地理條件,也生活于不同的經(jīng)濟條件。由于中國是大陸國家,中華民族只有以農(nóng)業(yè)為生。甚至今天,中國人口中從事農(nóng)業(yè)的,估計占百分之七十到八十。在農(nóng)業(yè)國,土地是財富的根本基礎。所以貫串在中國歷史中、社會、經(jīng)濟的思想和政策的中心,總是圍繞著土地的利用和分配。 [/size][size=3]  在這樣一種經(jīng)濟中,農(nóng)業(yè)不僅在和平時期重要,在戰(zhàn)爭時期也一樣重要。戰(zhàn)國時期(公元前480一前222年),許多方面和我們這個時代相似,當時中國分成許多封建王國,每個國家都高度重視當時所謂的“耕戰(zhàn)之術”。最后,七雄之一的秦國在耕戰(zhàn)兩方面都獲得優(yōu)勢。結果勝利地征服了其他各國,從而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實現(xiàn)了統(tǒng)一。 [/size]
[size=3]  中國哲學家的社會、經(jīng)濟思想中,有他們所謂的“本”“末”之別?!氨尽敝皋r(nóng)業(yè),“末”指商業(yè)。區(qū)別本末的理由是,農(nóng)業(yè)關系到生產(chǎn),而商業(yè)只關系到交換。在能有交換之前,必須先有生產(chǎn)。在農(nóng)業(yè)國家里,農(nóng)業(yè)是生產(chǎn)的主要形式,所以貫串在中國歷史中,社會、經(jīng)濟的理論、政策都是企圖“重本輕末”。 [/size]
[size=3]  從事末作的人,即商人,因此都受到輕視。社會有四個傳統(tǒng)的階級,即士、農(nóng)、工、商,商是其中最后最下的一個。士通常就是地主,農(nóng)就是實際耕種土地的農(nóng)民。在中國,這是兩種光榮的職業(yè)。一個家庭若能“耕讀傳家”,那是值得自豪的?!笆俊彪m然本身并不實際耕種土地,可是由于他們通常是地主、他們的命運也系于農(nóng)業(yè)。收成的好壞意味著他們命運的好壞,所以他們對宇宙的反應,對生活的看法,在本質(zhì)上就是“農(nóng)”的反應和看法。加上他們所受的教育,他們就有表達能力,把實際耕種的“農(nóng)”所感受而自己不會表達的東西表達出來。這種表達采取了中國的哲學、文學、藝術的形式。 [/size]
[size=3]               “上農(nóng)” [/size]
[size=3]  公元前三世紀有一部各家哲學的撮要匯編《呂氏春秋》,其中一篇題為《上農(nóng)》。在這一篇里,對比了兩種人的生活方式:從事“本”業(yè)的人即“農(nóng)”的生活方式,和從事“末”作的人即“商”的生活方式。農(nóng)很樸實,所以容易使喚。他們孩子似的天真,所以不自私。他們的財物很復雜,很難搬動,所以一旦國家有難,他們也不棄家而逃。另一方面,商的心腸壞,所以不聽話。他們詭計多,所以很自私。他們的財產(chǎn)很簡單,容易轉(zhuǎn)運,所以一旦國家有難,他們總是逃往國外。這一篇由此斷言,不僅在經(jīng)濟上農(nóng)業(yè)比商業(yè)重要,而且在生活方式上農(nóng)也比商高尚?!吧限r(nóng)”的道理也就在此。這一篇的作者看出,人們的生活方式受其經(jīng)濟背景的限制;他對農(nóng)業(yè)的評價,則又表明他本人受到他自己時代經(jīng)濟背景的限制。 [/size]
[size=3]  從《呂氏春秋》的這種觀察,我們看出中國思想的兩個主要趨勢道家和儒家的根源。它們是彼此不同的兩極,但又是同一軸桿的兩極。兩者都表達了農(nóng)的渴望和靈感,在方式上各有不同而已。 [/size]
[size=3]              “反者道之動” [/size]
[size=3]  在考慮這兩家的不同之前,我們先且舉出一個這兩家都支持的理論。這個理論說,在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任何事物,發(fā)展到了一個極端,就反向另一個極端;這就是說,借用黑格爾的說法,一切事物都包含著它自己的否定。這是老子哲學的主要論點之一,也是儒家所解釋的《易經(jīng)》的主要論點之一。這無疑是受到日月運行、四時相繼的啟發(fā),農(nóng)為了進行他們自己的工作對這些變化必須特別注意。[/size][size=3]“易傳”說:“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保ā断缔o傳》下)又說:“日盈則仄,月盈則食?!保ā敦S卦·辭》)這樣的運動叫做“復”?!稄拓浴まo》說:“復,其見天地之心乎!”《老子》也有相似的話:“反者道之動?!保ā独献印返谒氖拢┻@個理論對于中華民族影響很大,對于中華民族在其悠久歷史中勝利地克服所遭遇的許多困難,貢獻很大。由于相信這個理論。他們即使在繁榮昌盛時也保持謹慎,即使在極其危險時也滿懷希望。在前不久的戰(zhàn)爭中,這個思想為中華民族提供了一種心理武器,所以哪怕是最黑暗的日子,絕大多數(shù)人還是懷著希望度過來了,這種希望表現(xiàn)在這句話里:“黎明即將到來”。正是這種“信仰的意志”幫助中國人民度過了這場戰(zhàn)爭。 [/size]
[size=3]  這個理論還為中庸之道提供了主要論據(jù),中庸之道儒家的人贊成、道家的人也一樣贊成?!拔闾^”歷來是兩家的格言。因為照兩家所說,不及比太過好,不做比做得過多好。因為太過和做得過多、就有適得其反的危險。 [/size]
[size=3]              自然的理想化 [/size]
[size=3]  道家和儒家不同,是因為它們所理性化的、或理論地表現(xiàn)小農(nóng)的生活的方面不同。小農(nóng)的生活簡樸,思想天真。從這個方面看問題,道家的人就把原始社會的簡樸加以理想化,而譴責文化。他們還把兒童的天真加以理想化,而鄙棄知識。《老子》說:“小國寡民,……使人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保ǖ诎耸拢┻@不正是小農(nóng)國家的一幅田園畫嗎? [/size]
[size=3]  農(nóng)時時跟自然打交道,所以他們贊美自然,熱愛自然。這種贊美和熱愛都被道家的人發(fā)揮到極致。什么屬于天,什么屬于人。這兩者之間,自然的、人為的這兩者之間。他們作出了鮮明的區(qū)別。照他們說,屬于天者是人類幸福的源泉,屬于人者是人類痛苦的根子。他們正如儒家的荀子所說,“蔽于天而不知人”(《荀子·解蔽》)。道家的人主張,圣人的精神修養(yǎng),最高的成就在于將他自己跟整個自然即宇宙同一起來,這個主張正是這個思想趨勢的最后發(fā)展。 [/size]
[size=3]                家族制度 [/size]
[size=3]  農(nóng)只有靠土地為生,土地是不能移動的,作為士的地主也是如此。除非他有特殊的才能,或是特別地走運,他只有生活在他祖祖輩輩生活的地方,那也是他的子子孫孫續(xù)繼生活的地方。這就是說,由于經(jīng)濟的原因,一家?guī)状硕家钤谝黄?。這樣就發(fā)展起來了中國的家族制度,它無疑是世界上最復雜的、組織得很好的制度之一。儒家學說大部分是論證這種制度合理,或者是這種社會制度的理論說明。 [/size]
[size=3]  家族制度過去是中國的社會制度。傳統(tǒng)的五種社會關系: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其中有三種是家族關系。其余兩種,雖然不是家族關系,也可以按照家族來理解。君臣關系可以按照父子關系來理解,朋友關系可以按照兄弟關系來理解。在通常人們也真地是這樣來理解的。但是這幾種不過是主要的家族關系,另外還有許許多多。公元前有一部最早的漢語詞典《爾雅》,其中表示各種家族關系的名詞有一百多個,大多數(shù)在英語里沒有相當?shù)脑~。 [/size]
[size=3]  由于同樣的原因,祖先崇拜也發(fā)展起來了。居住在某地的一個家族,所崇拜的祖先通常就是這個家族中第一個將全家定居此地的人。這樣他就成了這個家族團結的象征,這樣的一個象征是一個又大又復雜的組織必不可少的。 [/size]
[size=3]  儒家學說大部分是論證這種社會制度合理,或者是這種制度的理論說明。經(jīng)濟條件打下了它的基礎,儒家學說說明了它的倫理意義。由于這種社會制度是一定的經(jīng)濟條件的產(chǎn)物,而這些條件又是其地理環(huán)境的產(chǎn)物,所以對于中華民族來說,這種制度及其理論說明,都是很自然的。因此,儒家學說自然而然成為正統(tǒng)哲學。這種局面一直保持到現(xiàn)代歐美的工業(yè)化侵入。改變了中國生活的經(jīng)濟基礎為止。入世和出世 [/size]
[size=3]  儒家學說是社會組織的哲學,所以也是日常生活的哲學。儒家強調(diào)人的社會責任,但是道家強調(diào)人的內(nèi)部的自然自發(fā)的東西?!肚f子》中說,儒家游方之內(nèi),道家游方之外。方,指社會。公元三、四世紀,道家學說再度盛行,人們常說孔子重“名教”,老、莊重“自然”。中國哲學的這兩種趨勢,約略相當于西方思想中的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這兩種傳統(tǒng)。讀杜甫和李白的詩,可以從中看出儒家和道家的不同。這兩位偉大的詩人,生活在同一時期(公元八世紀),在他們的詩里同時表現(xiàn)出中國思想的這兩個主要傳統(tǒng)。 [/size]
[size=3]  因為儒家“游方之內(nèi)”,顯得比道家入世一些;因為道家“游方之外”,顯得比儒家出世一些。這兩種趨勢彼此對立,但是也互相補充。兩者演習著一種力的平衡。這使得中國人對于入世和出世具有良好的平衡感。 [/size]
[size=3]  在三、四世紀有些道家的人試圖使道家更加接近儒家;在十一、二世紀也有些儒家的人試圖使儒家更加接近道家。我們把這些道家的人稱為新道家,把這些儒家的人稱為新儒家。正是這些運動使中國哲學既入世而又出世,在第一章我已經(jīng)指出了這一點。 [/size]
[size=3]             中國的藝術和詩歌 [/size]
[size=3]  儒家以藝術為道德教育的工具。道家雖沒有論藝術的專著,但是他們對于精神自由運動的贊美,對于自然的理想化,使中國的藝術大師們受到深刻的啟示。正因為如此,難怪中國的藝術大師們大都以自然為主題。中國畫的杰作大都畫的是山水,翎毛,花卉,樹木,竹子。一幅山水畫里,在山腳下,或是在河岸邊,總可以看到有個人坐在那里欣賞自然美,參悟超越天人的妙道。 [/size]
[size=3]  同樣在中國詩歌里我們可以讀到像陶潛(372—427年)寫的這樣的詩篇: [/size]
[size=3]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size]
[size=3]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size]
[size=3]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size]
[size=3]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size]
[size=3]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size]
[size=3]  道家的精髓就在這里。 入世和出世 [/size]
[size=3]  儒家學說是社會組織的哲學,所以也是日常生活的哲學。儒家強調(diào)人的社會責任,但是道家強調(diào)人的內(nèi)部的自然自發(fā)的東西?!肚f子》中說,儒家游方之內(nèi),道家游方之外。方,指社會。公元三、四世紀,道家學說再度盛行,人們常說孔子重“名教”,老、莊重“自然”。中國哲學的這兩種趨勢,約略相當于西方思想中的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這兩種傳統(tǒng)。讀杜甫和李白的詩,可以從中看出儒家和道家的不同。這兩位偉大的詩人,生活在同一時期(公元八世紀),在他們的詩里同時表現(xiàn)出中國思想的這兩個主要傳統(tǒng)。 [/size]
[size=3]  因為儒家“游方之內(nèi)”,顯得比道家入世一些;因為道家“游方之外”,顯得比儒家出世一些。這兩種趨勢彼此對立,但是也互相補充。兩者演習著一種力的平衡。這使得中國人對于入世和出世具有良好的平衡感。 [/size]
[size=3]  在三、四世紀有些道家的人試圖使道家更加接近儒家;在十一、二世紀也有些儒家的人試圖使儒家更加接近道家。我們把這些道家的人稱為新道家,把這些儒家的人稱為新儒家。正是這些運動使中國哲學既入世而又出世,在第一章我已經(jīng)指出了這一點。 [/size]
[size=3]             中國的藝術和詩歌 [/size]
[size=3]  儒家以藝術為道德教育的工具。道家雖沒有論藝術的專著,但是他們對于精神自由運動的贊美,對于自然的理想化,使中國的藝術大師們受到深刻的啟示。正因為如此,難怪中國的藝術大師們大都以自然為主題。中國畫的杰作大都畫的是山水,翎毛,花卉,樹木,竹子。一幅山水畫里,在山腳下,或是在河岸邊,總可以看到有個人坐在那里欣賞自然美,參悟超越天人的妙道。 [/size]
[size=3]  同樣在中國詩歌里我們可以讀到像陶潛(372—427年)寫的這樣的詩篇: [/size]
[size=3]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size]
[size=3]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size]
[size=3]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size]
[size=3]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size]
[size=3]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size]
[size=3]  道家的精髓就在這里。 入世和出世 [/size]
[size=3]  儒家學說是社會組織的哲學,所以也是日常生活的哲學。儒家強調(diào)人的社會責任,但是道家強調(diào)人的內(nèi)部的自然自發(fā)的東西?!肚f子》中說,儒家游方之內(nèi),道家游方之外。方,指社會。公元三、四世紀,道家學說再度盛行,人們常說孔子重“名教”,老、莊重“自然”。中國哲學的這兩種趨勢,約略相當于西方思想中的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這兩種傳統(tǒng)。讀杜甫和李白的詩,可以從中看出儒家和道家的不同。這兩位偉大的詩人,生活在同一時期(公元八世紀),在他們的詩里同時表現(xiàn)出中國思想的這兩個主要傳統(tǒng)。 [/size]
[size=3]  因為儒家“游方之內(nèi)”,顯得比道家入世一些;因為道家“游方之外”,顯得比儒家出世一些。這兩種趨勢彼此對立,但是也互相補充。兩者演習著一種力的平衡。這使得中國人對于入世和出世具有良好的平衡感。 [/size]
[size=3]  在三、四世紀有些道家的人試圖使道家更加接近儒家;在十一、二世紀也有些儒家的人試圖使儒家更加接近道家。我們把這些道家的人稱為新道家,把這些儒家的人稱為新儒家。正是這些運動使中國哲學既入世而又出世,在第一章我已經(jīng)指出了這一點。 [/size]
[size=3]             中國的藝術和詩歌 [/size]
[size=3]  儒家以藝術為道德教育的工具。道家雖沒有論藝術的專著,但是他們對于精神自由運動的贊美,對于自然的理想化,使中國的藝術大師們受到深刻的啟示。正因為如此,難怪中國的藝術大師們大都以自然為主題。中國畫的杰作大都畫的是山水,翎毛,花卉,樹木,竹子。一幅山水畫里,在山腳下,或是在河岸邊,總可以看到有個人坐在那里欣賞自然美,參悟超越天人的妙道。 [/size]
[size=3]  同樣在中國詩歌里我們可以讀到像陶潛(372—427年)寫的這樣的詩篇: [/size]
[size=3]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size]
[size=3]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size]
[size=3]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size]
[size=3]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size]
[size=3]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size]
[size=3]       [/size][size=3]道家的精髓就在這里。 [/size][/color]
[size=3][color=#000000][/color][/size]
[url=http://www.cnwinhua.com/right/sgxd/sgxd.htm][color=#800080][font=宋體]贏華牧業(yè)[/font][font=宋體]·曙光行動[/font][/color][/url]
[font=宋體][url=http://www.cnwinhua.com/right/sgxd/sgxd.htm][color=#800080]大型豬場技術研討會巡回演講[/color][/url][/font][font=宋體][/font]

[size=3][color=#000000][/color][/size]
[size=3][color=#000000][/color][/size]
作者: 小耗子    時間: 2009-5-9 10:25
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本末倒置了啊。離開土地是是大多數(shù)人的向往




歡迎光臨 畜牧人 (http://www.ffers.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