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的日糧檢測及飼喂效果的檢驗可包括以下項目:
(1)日糧精粗比。奶牛日糧適宜的精粗比,利于維持瘤胃的正常pH,保證奶牛健康和生產水平,以及一定的乳脂率。
①NSC/NDF比。奶牛日糧中非結構碳水化合物(NSC)與中性洗滌纖維(NDF)之比過高或過低,均會影響奶牛的生產性能和健康。
②粗飼料綜合值(RV工值)。粗飼料綜合值主要用來評定奶牛日糧的物理特性是否適宜。該指標以每千克日糧干物質所需的咀嚼時間來表示,單位是分鐘/千克。據報道,生產乳脂率為3.5%的奶,所需的最低粗飼料綜合值為31分鐘/千克;而達到最高乳脂產量的粗飼料綜合值,則需49.3分鐘/千克。粗飼料綜合值與日糧中纖維成分含量、組成結構以及粗料長度有關。
(2)日糧中各類蛋白比和蛋白能量比。奶牛日糧中各類蛋白質比例是否適宜,不僅影響奶牛的蛋白質營養(yǎng)狀況,進而影響產奶量;同時,也對控制環(huán)境污染和降低飼養(yǎng)成本有重要意義。在考慮日糧降解蛋白的適宜水平時,還必須同時考慮與非結構碳水化合物的匹配關系。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按每3.0-3.2個單位的非結構碳水化合物需要1個單位的降解蛋白來估算即可。
(3)奶牛干物質采食量。奶牛能否高產除了本身的遺傳因素外,飼料采食量起著決定作用。采食量高,從飼料中獲得的營養(yǎng)物質多,產奶量高。正常情況下,成年奶牛對干物質攝取量約占體重的3%-3.5%,干奶期奶牛為2%。高產奶牛對于物質采食量一般要比普通牛高40%以上。此項檢測的具體做法是:用一些估測奶牛的干物質采食量的公式(AFRC,1990)對奶牛的干物質采食量進行估算,如果實際值遠低于估測值則說明奶牛采食量偏低,尚有增加潛力;相反,如果實際值遠高于估測值,則表明奶牛飼料利用率偏低,可通過調整精料配方或粗料質量或精粗比來加以改進。
(4)根據奶牛的體況評定檢測日糧的飼喂效果。奶牛的膘情狀況反映了奶牛能量的攝入狀況,合理控制能量沉積是飼養(yǎng)奶牛獲取經濟效益的關鍵。
奶牛過肥或過瘦均有引起代謝失調、疾病、產奶量下降、受胎率降低和難產的危險。
①過肥:飼養(yǎng)成本高,并可能導致難產和泌乳早期干物質采食量降低。
②過瘦:沒有足量的體沉積以滿足最高產奶量所需,并常常不能適時受孕。
(5)根據乳成分的指標檢測日糧的飼喂效果。從乳脂率和乳蛋白率的高低可以看出奶牛的營養(yǎng)狀況,如果乳脂率低可能是瘤胃功能不正常,代謝紊亂,日糧組成不合理或粗飼粉碎太細等。如果產犢后100天內乳蛋白率太低,可能是因為母牛在干乳期日糧欠佳,產犢時膘情差,泌乳早期日糧中碳水化合物不足,蛋白質含量低,可溶性蛋白質或非蛋白質氮含量高,可消化蛋白質與不可消化蛋白質比例不平穩(wěn)。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lián)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