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流行性腹瀉是由病毒引起的仔豬和育肥豬的一種急性腸道傳染病。其發(fā)病率和死亡率都較高。本病于1978年在英國和瑞士暴發(fā)后,隨后很多國家相繼報道,目前呈世界流行,我國于1980年分離了本病毒。
【病原】豬流行性腹瀉病毒屬于冠狀病毒科、冠狀病毒屬。本病毒與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沒有共同的抗原性。病毒粒子呈多形性,傾向球形,直徑95~190納米,外有囊膜,囊膜上有花瓣狀突起,核酸型為RNA,病毒只能在腸上皮組織培養(yǎng)物內生長。病毒對外界環(huán)境和消毒藥抵抗力不強,對乙醚、氯仿等敏感,一般消毒藥都可將其殺滅。
【流行病學】各種年齡豬對本病都很敏感,哺乳仔豬、斷奶仔豬和育肥豬感染發(fā)病率達100%,成年母豬為15%~90%。病豬是主要傳染源,經(jīng)消化道傳染。本病有一定的季節(jié)性,冬季多發(fā),我國多在12月至次年2月寒冬季節(jié)發(fā)生。
【臨床癥狀】臨床表現(xiàn)與典型的豬傳染性胃腸炎十分相似。哺乳仔豬發(fā)病癥狀明顯,體溫正常或稍偏高,表現(xiàn)嘔吐、腹瀉、脫水、運動僵硬等癥狀。嘔吐多發(fā)生于哺乳和吃食之后。嘔吐、腹瀉的同時患豬伴有精神沉郁、厭食、消瘦及衰竭。癥狀的輕重與年齡大小有關,年齡越小,癥狀越重,l周以內的哺乳仔豬常于腹瀉后2~4天內因脫水死亡,病死率約50%。斷奶豬、育成豬發(fā)病率很高,幾乎達100%,但癥狀較輕,表現(xiàn)精神沉郁,有時食欲不佳、腹瀉,可持續(xù)4~7天,逐漸恢復正常。
【病理變化】具有特征性的病理變化主要見于小腸。整個小腸腸管擴張,內容物稀薄,呈黃色、泡沫狀,腸壁弛緩,缺乏彈性,變薄有透明感,腸粘膜絨毛嚴重萎縮。25%病例胃底粘膜潮紅充血,并有粘液覆蓋,50%病例見有小點狀或斑狀出血,胃內容物呈鮮黃色并混有大量乳白色凝乳塊(或絮狀小片),較大豬(14日齡以上的豬)約10%病例可見有潰瘍灶,靠近幽門區(qū)可見有較大壞死區(qū)。
【診斷】尸體消瘦脫水,皮下干燥,胃內有多量黃白色的乳凝塊,小腸病變具有特征性,通常腸管膨滿擴張、充滿黃色液體,腸壁變薄,腸系膜充血,腸系膜淋巴結水腫。鏡下小腸絨毛縮短,顯著萎縮?!驹\斷】本病的流行病學、臨床癥狀、病理變化基本上與豬傳染性胃腸炎相似,只是病死率比豬傳染性胃腸炎稍低,在豬群中傳播速度也比較緩慢一些,因此根據(jù)臨床特點可做出初步診斷。確診主要依靠血清學診斷,常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ELISA)、熒光抗體染色、人工感染試驗方法。
【防制】本病無特效藥治療,通常應用對癥療法,可以減少仔豬死亡率,促進康復。發(fā)病后要及時補水和補鹽,給大量的口服補液鹽,防止脫水,用腸道抗生素防止繼發(fā)感染可減少死亡率??稍囉每祻湍肛i抗凝血或高免血清每日口服10毫升,連用3天,對新生仔豬有一定治療和預防作用。同時應立即封鎖,嚴格消毒豬舍、用具、及通道等。預防本病可在入冬前10-11月份給母豬接種弱毒疫苗,通過初乳可使仔豬獲得被動免疫。
|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lián)網(wǎng),僅供畜牧人網(wǎng)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