酶蛋白質量濃度測定
1.酶蛋白濃度測定的方法 酶濃度嚴格來說是指酶分子的質量濃度,常以酶蛋白濃度來表示。人體體液中的酶有幾百種,除LPS、LCAT、ChE、銅氧化酶(CER )外,大多數(shù)酶的含量在μg/L水平甚至更低。因此,酶活性濃度的測定是目前主要測定方法。20世紀70年代以后,隨著新技術特別是免疫學技術的發(fā)展,酶的定量分析技術中出現(xiàn)了許多利用酶蛋白的抗原性,通過抗原抗體反應直接測定酶蛋白質量的新方法。
國內外曾使用電泳法、柱層析法、免疫化學法等測定酶濃度,其中以免疫化學法應用較廣。免疫化學法是利用酶蛋白的抗原性,制備特異性抗體后用免疫學方法測定酶濃度。用于酶濃度測定的免疫化學方法有:免疫抑制法、免疫沉淀法、放射免疫測定(RIA)、化學發(fā)光免疫測定(CLIA)、酶免疫測定(EIA)、熒光酶免疫測定(FEIA)等。其中,前兩種方法可用于酶活性濃度測定,其他方法則用于酶蛋白濃度測定。例如,如免疫抑制法測定CK-MB的活性、免疫沉淀法(單向擴散法)法測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RIA測定胰蛋白酶和彈性蛋白酶濃度、CLIA測定CK-MB的濃度、ELISA測定神經(jīng)元特異性烯醇化酶(NSE)濃度等。
CK-MB是診斷AMI、測定心肌梗塞面積的重要指標。近年來,國外對AMI診斷效率評價時多采用測定CK-MB質量,即測定CK-MB的酶蛋白質量濃度(Mass)的方法。CK-MB質量的測定通常是制備抗CK-M抗體和抗CK-B抗體或采用CK-MB抗體,用CLIA、ELISA、FEIA等方法測定。這些方法適用于臨床自動化分析,具有測定時間短(最快僅需7min)、靈敏性高(最低檢測限<µg/L)和準確性好的特點,明顯優(yōu)于其他分析測定CK-MB的方法,1990年后逐漸被廣泛接受。為使CK-MB質量分析標準化,AACC成立了專門的標準化委員會,最近已研制成功采用重組基因技術的CK-MB參考材料(Rck-2)。
由于酶濃度測定方法的不同,報告方式也有差異:酶活性濃度單位常以U/L報告,酶質量(mass)濃度單位常直接用ng/ml或mg/L報告。臨床醫(yī)生應注意報告方式不同所帶來的差異。
2.免疫化學法測定酶蛋白濃度的優(yōu)缺點 與傳統(tǒng)的酶活性測定法相比,免疫化學測定法的優(yōu)點主要有:①靈敏度高,靈敏度達到ng/L至μg/L的水平,能測定樣品中用原有其他方法不易測出的少量或痕量酶;②特異性高,幾乎不受體液中其他物質,如酶抑制劑、激活劑等的影響,不受藥物的干擾;③能用于一些不表現(xiàn)酶活性的酶蛋白的酶測定,如各種酶原或去輔基酶蛋白,或因遺傳變異而導致合成無活性的酶蛋白,以及失活的酶蛋白等;④在某些情況下,與酶活性測定相結合,計算免疫比活性,能提供更多的具有臨床應用和研究價值新的資料和信息。⑤特別適用于同工酶的測定。
酶的免疫化學測定也有其局限性。主要表現(xiàn)在:①要制備足夠量的提純酶作為抗原和具有免疫化學性質的抗血清常常是很困難的,而且工作量很大;②測定步驟多,操作繁瑣;③測定成本高。因此,必須熟練掌握免疫化學技術,掌握抗原抗體復合物形成的最佳條件,不斷降低成本,才能既保證測定結果準確,又能在臨床廣泛推廣使用。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lián)網(wǎng),僅供畜牧人網(wǎng)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