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長約1~2米,體重約150公斤,最大的雄豬可達250公斤,雄比雌大。外形與家豬相似,吻部十分突出。雄豬的犬齒特別發(fā)達,上、下頷犬齒皆向上翹,稱為獠牙,露出唇外;雌豬獠牙不發(fā)達。四肢較短。尾細。軀體被有硬的針毛,背上鬃毛發(fā)達,長約14厘米,針毛與鬃毛的毛尖大都有分又。毛色一般為棕黑色,面頰和胸部雜有黑白色毛。幼豬軀體呈淡黃褐色,背部有6條淡黃色縱紋,俗稱"花豬"。
多棲息于灌木叢,較潮濕的草地,或闊葉及混交林中。夜間或晨、昏活動。性極兇猛,一般結(jié)群活動。雜食性,以幼嫩樹枝、果實、草根、野菜、腐肉等為食。亦盜食農(nóng)作物。分布很廣,遍及全國。
本動物的皮(野豬皮)、頭骨(野豬頭骨)、蹄(野豬蹄),睪丸(野豬外腎)、膽(野豬膽)、脂肪(野豬脂)、膽囊中的結(jié)石(野豬黃)等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野豬肉:
(《食療本草》)
【動物形態(tài)】野豬(《唐本草》),又名:野彘(《淮南子》)。
①《本草衍義》:"味甘。"
②《綱目》:"甘,平,無毒。"
③《醫(yī)林纂要》:"甘咸;寒。"
①《食療本草》:"主癲癇,補肌膚,令人虛肥,肉色赤者,補人五藏,不發(fā)風(fēng)虛氣也。"
②《日華子本草》:"主腸風(fēng)瀉血,炙食。"
③《醫(yī)林纂要》:"補養(yǎng)虛羸,祛風(fēng)解毒。"
【選方】治久痔,下血不止,肛邊痛:野豬肉二斤,切,著五味炙,空心食,作羹亦得。(《食醫(yī)心鏡》)
【來源】為豬科動物野豬的脂肪。動物形態(tài)詳"野豬肉"條。
①《食療本草》:"主婦人無乳。"
②《日華子本草》:"悅色,并除風(fēng)腫毒瘡、疥癬。"
【選方】令婦人多乳:野豬膏煉令精細,以二匙和一盞酒服,日三服。(《孟詵方》)
【來源】為豬科動物野豬的睪丸。動物形態(tài)詳"野豬肉"條。
【功用主治】外腎和皮燒作灰,存性,為末飲下,治崩中帶下,并腸風(fēng)瀉血及血痢。
【來源】為豬科動物野豬的頭骨,動物形態(tài)詳"野豬肉"條。
【選方】治積年下血:野豬頭一枚,桑枝一握,附子一枚。同入瓶內(nèi)煅過為末,每服二錢,粥飲空心服。(《圣惠方》)
【來源】為豬科動物野豬的蹄,動物形態(tài)詳"野豬肉"條。
【功用主治】
①《醫(yī)林纂要》:"祛風(fēng)治痹。"
②《隨息居飲食譜》:"蹄爪補力更勝(野豬肉),一切癰疽不斂,多年漏瘡,煨食。"
【來源】為豬科動物野豬的皮,動物形態(tài)詳"野豬肉"條。
【來源】為豬科動物野豬膽囊中的結(jié)石。動物形態(tài)詳"野豬肉"條。
【性味】
①《唐本草》:"味辛甘,平,無毒。"
②《綱目》:"甘,平,無毒。"
【功用主治】治癲癇,驚風(fēng),血痢,金瘡。
①《唐本草》:"主金瘡,止血,生肉,癲癇。"
②《本草拾遺》:"主金瘡,血痢。"
③《日華子本草》:"治惡毒風(fēng),小兒疳氣,客忤,天吊。"
【用法與用量】內(nèi)服:研末,0.5~1分。外用:研末敷。
【來源】為豬科動物野豬的膽或膽汁,動物形態(tài)詳"野豬肉"條。
【化學(xué)成分】膽汁中含鵝去氧膽酸3α-羥基-6-氧-5α-膽烷酸、石膽酸等,差不多完全都是和甘氨酸結(jié)合的。
【功用主治】滑熱解毒。治疔瘡腫毒,燙傷。
①《食療本草》:"治惡熱毒邪氣。"
②《綱目》:"主癲癇,小兒諸疳。水研棗許服,日二。"
③《吉林中草藥》:"解毒消炎。治疔瘡腫毒,瘭疽,湯火傷,小便不通。"
【用法與用量】內(nèi)服:取汁沖服。外用:涂敷。
【選方】(選方出《吉林中草藥》)
①治疔瘡惡腫:野豬膽汁搗蔥白,敷患處。
②治瘭疽:取鮮野豬膽一個,套手指上,至愈為度。
③治火燙傷:黃柏一兩,研極細末,野豬膽汁調(diào)涂患處。
④治小便不通:野豬膽汁一盅,熱酒沖服,日服二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