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比較順利,雖然有些辛苦。晚上聚個餐,算是過端午節(jié)了。
就在吃完飯的時候,發(fā)生了一件事:一頭剛下產床的母豬跑了出來,跑回到產房,據(jù)說是去看她的孩子。把母豬趕回欄里,心里挺難受的,我現(xiàn)在的工作是不是在作孽啊?
想起賣豬時,被趕上車的豬豬們那恐懼、絕望的眼神,也許他們知道自己未來24小時內命運;想起閹豬時,小仔豬那撕心裂肺的嚎叫,他們才剛剛來到這個世界上二百多個小時,還是在自己母親身邊嗷嗷待哺的孩子,可能還認為這個世界是美好的,卻要接受這種心里和生理上的創(chuàng)傷;想起定位欄里,待產母豬要在不到一平米的空間里生活三個多月,她們甚至不能轉身,只能起立或爬下;想起小仔豬們在斷奶離開母親后,那悲傷、茫然和惶恐的表情;以及今天,母豬在被迫離開孩子后,在母性的作用下,跳出了一米多的欄桿,去尋找自己的孩子。
可能有些人認為這些罪都是他們應該受的,誰讓他們是豬呢。那這種人顯然沒心沒肺,我和這種人是有溝通障礙的,懶得與其探討問題。也可能有人根據(jù)宗教輪回理論,認為這些豬都是上輩子做了孽的人,這輩子來受苦還債的,那我,那這個世界上半數(shù)以上的人下輩子也會受這種苦。
寫到這,我又想到了我以前的一個觀點,這個世界上任何一個物種,只要他想生存,就一定會給其他物種或同類造成痛苦,這個世界就是一場弱肉強食的競爭:植物要與其他植物競爭,吸取土地中的營養(yǎng);動物要與其他動物競爭,吃其他動物或植物;人作為高等動物,主宰著這個世界,享受著這個世界的一切,但等他骯臟的靈魂毀滅以后,也只能轉化為土地中的一點營養(yǎng),供植物享用。
當然人的世界競爭得更厲害,國家之間的競爭稱之為戰(zhàn)爭或某某條約,政府與百姓的競爭稱之為政策和暴動,百姓之間的競爭稱為自由市場。所有競爭的勝利者,被稱之為剝削者,失敗者被稱之為被剝削者。而人人都在剝削別人,同時也在被人剝削。比如:我在本行業(yè)是個勝利者,我可以剝削別人,但我去商場購物時就變成了也被剝削者。剝削比被剝削的效益高時,生活在社會的高層,反之生活在社會的底層。
想到這點,多少有些釋懷:其實人人都在剝削,都在給別人或自己制造痛苦,我不養(yǎng)豬,別人也會養(yǎng),我做別的行業(yè),只要想生活得更好,就一定要帶給別人或多或少的痛苦。我如果痛恨這個世界,那我只有兩條路,一個是自己毀滅自己,一個是被別人毀滅自己。起碼,我現(xiàn)在能對我的這些豬好一點。
至于輪回的說法,我也不怕,有那么多人擠破頭想跟我一起下輩子當豬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