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發(fā)表于 2009-8-6 08:51:19
|
只看該作者
當前廣泛使用的抗球蟲藥及其作用方式
1.1.1 作用于細胞膜的藥物
聚醚類抗生素是70年代開始投放市場的一類抗球蟲藥。我國從1985年開始推廣應用,主要有莫能菌素、鹽霉素、甲基鹽霉素、拉沙里菌素和馬杜霉素等。聚醚類抗生素能穿過細胞膜影響離子的運輸,這些藥物在子孢子或裂殖子穿入宿主細胞之前被吸收,與球蟲體內(nèi)的離子結(jié)合并形成絡合物,破壞了細胞的正常離子平衡,導致球蟲新陳代謝紊亂以致死亡。同時激活Na+-K+-ATP酶,使ATP的消耗增加,乳酸生成增多,支鏈淀粉消耗也增多[5]。其作用峰期是在球蟲入侵期,即對細胞外的子孢子和第1代裂殖子有效。
1.1.2 影響輔酶吸收和合成的藥物
作為控制球蟲病的預防性藥物,磺胺和氨丙啉曾一度被廣泛應用?;前奉愃幬锿ㄟ^與對氨基苯甲酸競爭二氫葉酸合成酶妨礙二氫葉酸的形成從而抑制球蟲的正常發(fā)育,對所有球蟲的第2代裂殖子最為有效。氨丙啉在球蟲代謝過程中取代硫胺,使許多有硫胺參與的碳水化合物代謝反應不能進行,從而抑制球蟲的發(fā)育。它的最高活性在周期的第3天,即對第1代裂殖子最為有效,另外它對有性周期和子孢子也有一定作用。
1.1.3 影響線粒體功能的藥物
喹啉類和吡啶類抗球蟲藥在20世紀70年代用于控制球蟲病,由于耐藥性來得快,其應用有所下降。它們均通過阻斷線粒體電子運輸抑制球蟲的呼吸作用,使之不能發(fā)育,但作用模式不同。這兩類化合物的最高活性期是球蟲生命周期的第1天,即子孢子期,它們只是抑制子孢子的發(fā)育,不能殺滅球蟲。氯苯胍和尼卡巴嗪的活性成分具有與蛋白質(zhì)結(jié)合的能力,使線粒體不能偶聯(lián),抑制氧化磷酸化過程,但其對球蟲的真正作用機制還不清楚。氯苯胍對柔嫩艾美球蟲的最高活性期在其生命周期的第2天,尼卡巴嗪的抗球蟲活性期為球蟲生命周期的第2代裂殖子,其殺滅球蟲的作用大于抑制作用。
1.1.4 作用于類質(zhì)體的藥物
三嗪酮是一種新型的廣譜抗球蟲藥,可抑制D1蛋白質(zhì)的功能,從而影響低氧濃度時的電子運輸或球蟲對宿主細胞的侵襲。研究表明,三嗪酮在不影響宿主細胞的濃度下可使球蟲各發(fā)育階段的內(nèi)質(zhì)網(wǎng)、線粒體等膜質(zhì)結(jié)構(gòu)腫脹而發(fā)生嚴重的空泡變性,其活性周期較長。
1.1.5 其它的抗球蟲藥物
常山酮又名速丹,具有較高的殺滅球蟲活性,對球蟲發(fā)育的三個階段都有作用。二硝托胺又名球痢靈,主要抑制球蟲生活周期的無性生殖階段,即周期的第3天。殺球靈是一種高效、廣譜、低毒的新型抗球蟲藥。但有關(guān)這些藥物作用機制的報道很少。在我國應用青蒿素、青蒿素-TMP合劑、“驅(qū)球散”、“地墨湯”等中草藥及中草藥制劑防治本病也已取得了很大進展,研究表明,用中草藥及其制劑防治球蟲病安全可靠、療效高、無藥殘,而且可調(diào)節(jié)機體的免疫功能,是一種較有潛力的方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