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樓
發(fā)表于 2009-9-29 10:57:55
|
只看該作者
2.1?感官判別
2.1.1?形狀
優(yōu)質純豆粕呈不規(guī)則碎片或粉狀,偶有少量結塊。而摻入了沸石粉、玉米等雜質后,顏色淺淡,色澤不一,結塊多,可見白色粉末狀物。另外,若豆殼太多,則品質較差。
2.1.2?色澤
優(yōu)質豆粕為淡黃褐色至淡褐色,色澤一致。如有摻雜物,則有明顯色差。如果色澤發(fā)白多為尿毒酶過高,如果色澤發(fā)紅則尿毒酶偏低。淡黃色豆粕是因為加熱不足,暗褐色或深黃色豆粕是因為過度加熱所至,品質均較差。
2.1.3?味道
優(yōu)質豆粕具有烤豆香味,不應有腐敗、霉壞或焦化味、生豆腐味及豆腥味(新生產的豆粕有豆腥味)。而摻入了雜物的豆粕聞之稍有豆香味,摻雜量大的則無豆香味。加熱嚴重過度時有焦糊味;加熱不足的含在口中則有生大豆的腥味。
2.1.4?經驗法
安全水分內的豆粕用手抓時散落性好,水分過高的豆粕用手抓則感發(fā)滯。
2.2?物理判別
2.2.1?容重法
正常純大豆粕的容積重為594~610g/l(片狀490~640g/l、粉狀300~370g/l)。將所測樣品容重與之相比,若超出較多,說明該豆粕摻假。
2.2.2?水溶法
取樣品少量,加適量水,攪拌,靜置數分鐘。泥土使水變渾濁,砂石、其它礦物則沉水底,麥皮漂浮于水面。
2.2.3?經驗法
絕大多數摻雜物都有顆粒細、比重大、價格廉的共同特點,豆粕中如有摻假物,包裝體積通常會變小,而重量則增加,可通過包裝體積的大小來判別原料是否正常;粉碎時,假豆粕粉塵較大,裝入玻璃杯中粉塵會粘附于瓶壁,而純豆粕無此現象。
2.2.4?篩選法
觀察過篩后各層篩上物的構成及種類。
2.2.5?鏡檢法
純豆粕鏡檢時可見外殼內外表面光滑,有光澤,并有被針刺時的印記。
當豆粕中有玉米、麥麩、棉仔餅、貝殼粉、花生殼等摻假物時的鏡檢可見:
(1)玉米粒皮層光滑,半透明,并帶有似指甲紋路和條紋,這是玉米粒區(qū)別于豆仁的顯著特點,另外,玉米粒的顏色也比豆仁深,呈桔紅色。
(2)麥麩中麥片外表面有細皺紋,部分有麥毛。
(3)棉籽餅中菜籽殼碎片較厚,斷面有褐色或白色的色帶呈階梯型,有些表面附有棉絲。
(4)貝殼粉顆粒方形或不規(guī)則,色灰白。
(5)花生殼有點狀或條紋狀突起,也有呈鋸齒狀。
(6)參考魚粉摻假物的鏡檢判別法。
2.3?化學判別
如豆粕中摻有尿素時,可用魚粉中檢測尿素的方法檢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