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工藝血粉在鯉魚飼料中營養(yǎng)價值的評定及應用研究 鄭銀樺 本研究采用同一血源不同加工工藝制備的4種血粉和1種市售血球蛋白粉,以鯉魚為試驗動物,通過對血粉營養(yǎng)組成分析、營養(yǎng)物質(zhì)表觀消化率測定及2個生長試驗對其營養(yǎng)價值進行評定。在同一血源的基礎上,分別采用噴霧干燥、自然曬干、膨化的加工工藝對其進行加工,共制得4種血粉:曬干血粉、噴霧干燥血粉、膨化血粉Ⅰ(160℃~170℃)、膨化血粉Ⅱ(175℃~180℃),另從市場上購得噴霧干燥血球粉。共包括四個實驗,分別摘要如下: 試驗一不同加工工藝對血粉營養(yǎng)成分的影響 本試驗旨在準確評定不同加工工藝血粉的營養(yǎng)價值,以期有效替代魚粉。采用AOAC(1990)方法測定5種血粉及1種秘魯魚粉的常規(guī)營養(yǎng)成分:干物質(zhì)、粗蛋白、粗脂肪、總能和氨基酸組成。結果如下:三種加工工藝對血粉營養(yǎng)成分影響不大;5種血粉的粗蛋白含量在87.81%~94.85%之間,遠高于魚粉(63.24%);噴霧干燥血粉粗脂肪含量高于其它4種血粉,總能都在21~22MJ/kg之間,高于魚粉(18.33MJ/kg);5種血粉每種氨基酸含量相差不大,但曬干血粉膨化后,賴氨酸含量有所降低。各種血粉氨基酸組成與魚粉相比極不平衡,蛋氨酸、異亮氨酸嚴重缺乏,賴氨酸、苯丙氨酸、纈氨酸、組氨酸、亮氨酸含量較高。 試驗二鯉魚對魚粉及不同加工工藝的5種血粉營養(yǎng)物質(zhì)表觀消化率的研究 本試驗旨在測定魚粉及不同加工工藝的5種血粉中干物質(zhì)、粗蛋白、能量及17種氨基酸的表觀消化率。每組試驗日糧以70%的基礎日糧和30%的試驗原料組成,加入礦物質(zhì)預混料的0.5%的Cr_2O_3為指示物。本試驗每個處理設4個重復,在23±1℃,循環(huán)水養(yǎng)殖的試驗條件下飼喂鯉魚28天。曬干血粉干物質(zhì)的表觀消化率最高(82.65%),顯著高于其他各組;魚粉、曬干血粉、噴霧干燥血粉、噴霧干燥血球粉的蛋白、能量的表觀消化率顯著高于兩種膨化血粉,兩組膨化血粉的蛋白表觀消化率較低,其主要原因是其氨基酸的表觀消化率較低。 試驗三魚粉及5種血粉對鯉魚生長、體成分、血液學指標、氨應激能力影響的研究 試驗旨在評定魚粉及5種血粉對鯉魚的生長性能、魚體成分、血液學指標及氨應激能力的影響。基礎日糧蛋白水平為32%,6種試驗原料分別向基礎配方中添加4%和8%蛋白,形成12組試驗飼料,每個處理設5個重復,在23±1℃,循環(huán)水養(yǎng)殖的試驗條件下投喂(30±1)g的當年鯉魚魚種60天。 結果表明,投喂12組實驗料的鯉魚的生產(chǎn)性能比投喂基礎料的鯉魚的生產(chǎn)性能顯著提高,其原因為飼料蛋白水平的提高;相同蛋白水平下,魚粉、曬干血粉、噴霧干燥血粉、噴霧干燥血球粉的生產(chǎn)性能無顯著差異,但顯著高于兩種膨化血粉組。這說明,高蛋白飼料顯著提高鯉魚的生長性能。各試驗組鯉魚肥滿度、肝胰指數(shù)、臟體比均無顯著差異(p>0.05)。試驗還對試驗魚的血液指標,抗氨應激能力及全魚、肌肉成份進行了比較,結果表明:各個處理組各項血液指標、抗氨應激能力、全魚及背肌成份未表現(xiàn)出顯著差異(p>0.05)。 試驗四投喂頻率及蛋氨酸補充模式對血粉應用價值的影響 本試驗在試驗三的基礎上,探索進一步提高血粉利用率的途徑。對照組飼料配方同試驗三SDBM8飼料,在此基礎上,分別添加0.2%的晶體蛋氨酸及0.2%的包膜蛋氨酸,共得3組飼料。每組飼料分別設計日投喂率為3次,5次和7次,投喂量一致。試驗魚為初試體重30±1g的當年鯉魚魚種,每個處理4個重復,試驗共進行60天。結果表明:投喂頻率及添加蛋氨酸對鯉魚的生長性能影響顯著,二者交叉作用對鯉魚生長性能無顯著影響(p>0.05);各組鯉魚肥滿度、肝胰指數(shù)、臟體比、性腺指數(shù)均無顯著差異(p>0.05);蛋氨酸補充模式除對血清尿素氮有顯著影響(p<0.05)外,對鯉魚其他血液學指標均無顯著影響(p>0.05),但投喂頻率卻對ALT、AST、Chol、Hb有顯著影響(p<0.05),對GLU、Urea有極顯著影響(p<0.01)。本試驗表明:在日投喂率為7次的條件下,血粉中添加晶體蛋氨酸顯著提高鯉魚的生產(chǎn)性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