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907|回復: 11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探究老子與《孫子兵法》的軍事思想淵源

  [復制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fā)表于 2011-9-9 20:43:0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 本帖最后由 鮮爾康 于 2011-9-9 21:24 編輯 ]

   《孫子兵法》歷經了兩千多年而不衰,古今中外的軍事家莫不把它奉為經典。西漢初的名將韓信曾以此書對部將教導諄諄,指揮其軍隊“舉之不斷、行而不迷、進退有據(jù)”,使他的軍隊攻無不克、風靡南北。據(jù)說拿破侖在戎馬倥傯間也??创藭?,他以雄才大略和多謀善勝著稱于世,拿破侖的杰出戰(zhàn)略戰(zhàn)術思想不無借鑒《孫子兵法》。即使在現(xiàn)代,《孫子兵法》仍不失為軍事戰(zhàn)略的指南,他的“不戰(zhàn)而勝”思想已為世人所熟知。解讀《孫子兵法》軍事思想的淵源,對于《孫子兵法》的研究,應當有所裨益。
    《孫子兵法》的軍事思想基礎是《老子》哲學,正如《戰(zhàn)爭論》的作者克勞塞維茨軍事思想的理論基礎是德國古典哲學一樣,《孫子兵法》十三篇始終貫穿著老子哲學思想,它是《老子》哲學思想方法論在軍事領域的具體應用和卓越發(fā)揮。
    老子原名李耳,具體生卒年代未詳,但他是孔子(公元前551至前479年)的前輩,孔子曾遠道登門“問禮于老子”,終因道不同不相為謀而去。孫武生長于齊國貴族家庭,和孔子是同一時代的人,吳王闔閭(公元前514年至前496年在位)曾拜授孫武為吳軍統(tǒng)帥,“西破強楚,北威齊晉,顯名諸侯”。孫武是否到過老子那里求教,史書沒有記載。不過,我們還是可以從他們倆人哲學思想的比較中,略知《孫子兵法》軍事哲學基礎的來龍去脈。
    老子哲學對中國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諸子百家”均有影響,但對兵家的影響尤大。在老子的主要著作《道德經》五千言中,談兵的字眼就有268字。全書有一部分內容是直接談兵的,還有一部分內容是以哲理來喻兵的,其他內容也貫穿著戰(zhàn)略戰(zhàn)術思想。我們通過比較、評析,可以看到《孫子兵法》對老子哲學在論兵方面的全面承續(xù)關系,以及老子哲學對孫武軍事理論和戰(zhàn)略思想的深刻影響。
    一、不戰(zhàn)而勝思想。老子反對輕率的戰(zhàn)爭,認為“佳兵不祥”,即好戰(zhàn)者不能得到吉祥,“兵者,不祥之器”,他說:“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主張“無為而治”。孫子深受這種思想的影響,他指出:“凡興師十萬……日費千金……”,“是故百戰(zhàn)百勝,非善之善也,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善之善也”,他強調:“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zhàn)也”。由此可見自古知兵非好戰(zhàn)。
    二、出奇制勝思想?!盁o”和“有”是《道德經》中一對很重要的哲學范疇,“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孫武對此發(fā)揮得十分巧妙,他指出:“戰(zhàn)勢不過奇正,以正合,以奇勝”,在軍事上,“無”的具體應用就是“奇”,“有”的具體應用就是“正”,“奇正相生如循環(huán)之無端,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這些宏論同《老子》哲學中的“以正治國,以奇用兵”和“有無相生”的原理是一致的。
    三、愚兵思想。在《道德經》中,似有愚民思想:“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孫武則要求將帥“愚士卒之耳目,使之無知”,“犯之以利,勿告以害”,這樣才能如意地指揮作戰(zhàn)。這種思想是他們共同的歷史局限性的反映。
    四、上下一心、官兵一致原則。老子主張統(tǒng)治者要“以百姓之心為心”,關心民眾疾苦。孫子則要求將帥“視卒如愛子”,他還指出:“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保簿褪恰吧舷峦邉佟?。老子和孫武都十分重視民眾的支持,爭取民心或軍心,把政治和軍事的工作重心放在民眾和士卒之中??梢娝麄兌己茏⒅貙嶋H,深知“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五、柔弱勝剛強原則。老子貴柔,認為“物壯則老”,物極必反,所以柔弱勝剛強。他指出:“上善若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在軍事上“故抗兵相加,則哀者勝矣”。孫武繼承了這些思想精華,他在兵書中寫道:“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皠僬咧畱?zhàn),若決積水于千仞之奚谷者,形也”。并把兵形如水的理論闡述得淋漓盡致。例如:“出其不意,攻其不備”中的“不意”、“不備”,就是“虛”,水常居高臨下,避實擊虛,兵也是如此。又如:“聲東擊西”之類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就是要造成兵勢的高低差,以便形成強大的沖擊力,各個殲滅敵人。在戰(zhàn)局不利的情況下,如何以弱勝強、化害為利?孫武主張:“陷之死地而后生,投入亡地而后存”。老子說:“進道若退”,也是這個道理。通過主動陷于絕境來促使矛盾的轉化。歷史上項羽率領的楚軍“破釜沉舟”、韓信的漢軍“背水一戰(zhàn)”,都是著名的以弱勝強戰(zhàn)例。
    六、貴“無”思想。貴“無”也是老子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為無為,則無不治”,老子說:“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孫子發(fā)揮了這一思想,認為只有達到“無”的境界,才能把握戰(zhàn)爭的主動權。他也希望君王處于“無為而治”的地位,指出:“將能而君不御者勝”。他要求將帥要有“形人而吾無形”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思想,主張?zhí)撎搶崒?、實實虛虛、機動靈活,以便造成“我專而敵分”的戰(zhàn)場態(tài)勢,這樣一來,“敵雖眾,可使無斗,則勝可為也”。孫武大力宣揚“無形”的好處:“故形兵之極至于無形;無形,則深間不能窺,智者不能謀”,他認為:“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動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老子、孫子這些“貴無”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思想即便是在現(xiàn)代戰(zhàn)爭中仍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七、洞察先機、超越平凡。事物總是在不斷發(fā)展變化,由小到大,由盛而衰,物極而反,貌似強大完美的事物,其實潛伏著危機或困難。老子深刻地指出:“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美好的事物也在不可避免地發(fā)生運動和變化,當人們都知道美好的事物是什么時,那它已經在向相反的方面轉化,所以就“不善”、不美了?!秾O子兵法》在這方面也有類似的論述:“見勝不過眾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戰(zhàn)勝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這里體現(xiàn)了道家以奇用兵的軍事思想。
   八、后發(fā)制人。人的行為客觀上存在著許多制約因素,老子不主張直接探求,而是以退為進、后發(fā)制人。他說:“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孫武在軍事學里具體地發(fā)揮了這一思想,他在《軍爭篇》中寫道:“軍爭之難者,以迂為直,以患為利。故迂其途而誘之以利,后人發(fā),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計者也?!背浞掷酶鞣N制約因素和各種假象來牽制、迷惑敵人,使敵方在瞬息萬變的戰(zhàn)局中陷入被動挨打的境地。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假道伐虢和楚漢戰(zhàn)爭中韓信的“明修棧道,暗渡陳倉”都是著名的戰(zhàn)例,體現(xiàn)了“以迂為直”和“后其身而身先”的戰(zhàn)略思想。
   九、游刃有余。在老子看來,“有無相生”,物極必反,因此,處于正面的時候,要考慮到它的反面。他說:“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而)新成”。保持“道”的人,他不要求飽滿,正因為他不要求飽滿、留有余地,雖然有缺點(蔽通弊),卻能取得新的成功?!秾O子兵法》中的“歸師勿遏,圍師遺闕,窮寇勿迫”思想是同老子的這一思想一脈相承的。他的這種思想也符合春秋戰(zhàn)國之際諸侯之間作戰(zhàn)的實際情況,當時的作戰(zhàn)是稱霸和外交的重要手段,并不一定要把敵方滅掉,只要能達到目的就行了。當然,他的這種思想帶有很大的片面性,也是歷史局限性的反映。
   十、樸素的總體戰(zhàn)思想。《道德經》和《孫子兵法》中都有樸素的總體戰(zhàn)思想。老子在《道德經》第六十八章中指出:“善為士者不武,善戰(zhàn)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高明的統(tǒng)帥可以通過戰(zhàn)爭以外的手段贏得勝利,這里面已經有總體戰(zhàn)思想的雛形。孫武則繼承和發(fā)展了總體戰(zhàn)思想,他明確地指出:“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孫武認為,對敵作戰(zhàn)首要的是政治手段與謀略,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其次是外交手段,主要是指縱橫捭闔方面的手段;再次才是軍事手段,攻城則是下策了。戰(zhàn)爭只是政治的特殊表現(xiàn)形式,它是政治的延伸,而又歸宗于政治,軍事是為政治服務的。這些基本原理,看來老子和孫武早就發(fā)現(xiàn)了。
    十一、知己知彼、自勝者強。老子和孫武都比較注重全面地看問題。老子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孫武則引伸到軍事領域:“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認識自己的弱點,克服自身的不足,使之立于不敗之地,這是克敵制勝的前提,然后利用敵方在運動變化過程中暴露出的弱點,舉而勝之,這也是軍事戰(zhàn)略的一個重要方面,老子和孫武也有精辟的見解。老子說:“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孫武講得更具體,他認為善戰(zhàn)者應是:“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全面認識和比較敵我雙方力量的大小與分布情況,積極創(chuàng)造我強敵弱的形勢,相機敗敵。這是老子和孫武軍事哲學的又一貢獻,對后世的影響頗大。南宋名將岳飛在總結其軍事生涯時說:“陣而后戰(zhàn),兵法之常,運用之妙,存乎一心”。清代的曾國藩也說:“先求穩(wěn)當,次求變化”。這些論述,前后間隔兩千余年,這條軍事的基本法則可謂沒有變。
    十二、辯證法思想。在老子和孫武的著作中都有較豐富的辯證法思想,用全面的、發(fā)展的和能動的眼光看待政治、軍事問題的變化規(guī)律,因而,他們提出的不少警句格言至今仍有極大的參考價值。老子認為事物都是相反相成、發(fā)展變化的,僅僅抓事物的正面,反而得不到正面,而善于縱觀全局、把握事物的反面,因勢利導,卻可得到正面。例如:《道德經》中的“將欲斂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予之”。老子的“進道若退”也有這個意思,“進”是以“退”為條件的,“退”促進了矛盾事物的轉化。《孫子兵法》的軍事辯證法則,學術界的看法比較一致,全書中的字里行間閃耀著辯證法思想的光芒,這里不再贅述。
   從總體上看,《孫子兵法》與《道德經》一脈相承。從文學修辭上看,這兩部書均詞約義豐、說理精辟、邏輯嚴密、文彩飛揚,妙語聯(lián)珠;從哲學思想上看,《孫子兵法》直接淵源于《道德經》,孫武和老子一樣也都是無神論者;而在論兵方面,孫武更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飽含《老子》哲學精髓的《孫子兵法》不愧為世界兵書中一朵不朽的奇葩。
中國畜牧人網站微信公眾號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lián)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沙發(fā)
發(fā)表于 2011-9-9 21:33:26 | 只看該作者
中華民族古老的智慧 延續(xù)至今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板凳
發(fā)表于 2011-9-10 09:54:02 | 只看該作者
中國古代文化,博大精深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地毯
發(fā)表于 2011-9-10 11:07:25 | 只看該作者
一部《道德經》百讀不厭,總讓我不斷感悟到那無窮盡的力量。。。。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
發(fā)表于 2011-9-12 10:27:14 | 只看該作者
兵之核心在于道。何為道也?規(guī)律與民心是矣。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
 樓主| 發(fā)表于 2011-9-12 10:51:54 | 只看該作者
[quote][size=2][color=#999999]sjs-6310 發(fā)表于 2011-9-12 10:27[/color] [url=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2077438&ptid=386386]static/image/common/back.gif[/url][/size]
兵之核心在于道。何為道也?規(guī)律與民心是矣。[/quote]

洋洋萬字,被你一句話給說盡了!
老師,收徒弟不?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
發(fā)表于 2011-9-12 19:55:09 | 只看該作者
讀孫子兵法的時候,
還是高中生
現(xiàn)在的自己
那些東西都已經成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
 樓主| 發(fā)表于 2011-9-13 19:42:35 | 只看該作者
[quote][size=2][color=#999999]自在飛花 發(fā)表于 2011-9-12 19:55[/color] [url=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2077690&ptid=386386]static/image/common/back.gif[/url][/size]
讀孫子兵法的時候,
還是高中生
現(xiàn)在的自己
[/quote]

呵呵~空是大境界呀~空即是色~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
 樓主| 發(fā)表于 2011-9-13 19:43:27 | 只看該作者
[quote][size=2][color=#999999]穆然 發(fā)表于 2011-9-10 11:07[/color] [url=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2076453&ptid=386386]static/image/common/back.gif[/url][/size]
一部《道德經》百讀不厭,總讓我不斷感悟到那無窮盡的力量。。。。[/quote]

繼續(xù)。。。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
 樓主| 發(fā)表于 2011-9-13 19:44:54 | 只看該作者
[quote][size=2][color=#999999]youzaitianya 發(fā)表于 2011-9-9 21:33[/color] [url=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2076250&ptid=386386]static/image/common/back.gif[/url][/size]
中華民族古老的智慧 延續(xù)至今[/quote]

有時候,也過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

本版積分規(guī)則

發(fā)布主題 快速回復 返回列表 聯(lián)系我們
中國畜牧人網站微信公眾號

畜牧人

中國畜牧人養(yǎng)豬微信公眾號

畜牧人養(yǎng)豬

關于社區(qū)|廣告合作|聯(lián)系我們|幫助中心|小黑屋|手機版|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24號

北京宏牧偉業(yè)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京ICP備11016518號-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5-3 15:18, 技術支持:溫州諸葛云網絡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