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發(fā)表于 2006-8-30 19:23:12
|
只看該作者
re:副豬嗜血桿菌病流行病學及綜合防制的研究進...
副豬嗜血桿菌病流行病學及綜合防制的研究進展 張?;ā?,梅祥院2,童富淡’,朱家新3 (1.浙江人學動物科學學院,浙江杭州310029, 2.浙江人學基建部;3.浙江省畜牧獸醫(yī)局)
中圖分類號:5858 2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 7307( 2005) OS- 0013- 03中圖分類號:5858 28文獻標識碼:A: 1910年,Glasser首先描述了以纖維蛋白性一多
發(fā)性漿膜炎、心包炎、腹膜炎、關節(jié)炎和腦膜炎為特
征的豬病,即豬Glassers病。Schermer和Ehrlich于
1922年首先分離到G lasse r‘病病原體一副豬嗜血桿
菌(Haemo- philus parasui} Hps),也稱副豬嗜血桿
菌病,其生民需要V因子(NAD )。近年來,世界各
地均報道了副豬嗜血桿菌病,發(fā)病率呈卜升趨勢,可
與其它豬病原體混合感染,給養(yǎng)豬業(yè)造成較人的經
濟損失(Olive i。等,2004),國內多個省市也有該病
的報道(尹秀風等,2004),本文綜述了副豬嗜血桿菌
病的流行病學和綜合防制進展。
1流行病學的新特點 人多數的副豬嗜血桿菌傳染病流行病學研究按
血清型進行,傳統血清型分類以耐熱可溶性抗原和
瓊脂沉淀試驗(AGPT)為依據,副豬嗜血桿菌可分為
巧個血清型。當前流行病學的特點之一是非分型
分離菌株普遍流行,占15. X70一41%。由于AGPT方
法的局限性,間接血凝反應(IH A)和協同凝集(CA)試
驗用于血清學分類鑒定;CA試驗出現較多的交義反
應,而IH A特異性較高,僅少數例外。IH A可將9}/0
的分離菌株鑒定為某一血清型,而AGPT只能將6}0
的分離菌株鑒定為某一血清型(De 1R io等,2003)。 分子生物學分類方法克服了副豬嗜血桿菌傳染
病流行病學研究中病原血清學分類的局限性。
Sm a rt等(1993)運用限制性核酸內切酶指紋( REF)
技術研究副豬嗜血桿菌在SPF豬和普通豬卜的分
布。在69個分離菌株中,其中24個有特異的REF
圖譜,其余45個分離菌株形成13個有交義的REF
圖譜。Blackall等(1997)用多位點酶電泳(MEE)分析了來自呼吸道和全身其它組織的40個菌株的同
工酶,發(fā)現這些菌株及同一血清型的不同分離株之
間都存在著較人的差異,并確定了兩個主要的MEE
圖譜,菌株分離部位與MEE圖譜無明顯的相關性。
腸桿菌基因間重復一致序列(ERIC) ,重復回文序列
C REP)和BOXY列等重復序列PCR} rep- PCR)技
術也己用于研究副豬嗜血桿菌分離株的差異性及豬
群內和豬群間的副豬嗜血桿菌傳染病流行病學特性
(Rafiee等,2000)。 PCR一限制性內切酶多態(tài)性(RFLP)試驗是副
豬嗜血桿菌流行病學分型的另一種方法(Redondo
等,2003)。用PCR- RFLP分析副豬嗜血桿菌的tb-
pA基因(一種編碼轉鐵蛋白結合蛋白的基因),副豬
嗜血桿菌的15個標準血清型形成12種不同的標準
RFLP圖譜,其中血清型5. 12. 14和15形成同一個
限制性酶切圖譜。101個副豬嗜血桿菌分離菌株顯
示33種RFLP圖譜,其中有10種與卜述標準圖譜一
致。經免疫擴散試驗鑒定血清型的66個分離菌株
顯示25個PFLP圖譜,同一血清型菌株形成多種
RFLP圖譜,表明同一血清型副豬嗜血桿菌具有遺傳
多樣性;而27個非分型分離株可形成14個不同的
RFLP圖譜;血清型和RFLP型之間無對應關系。
PCR- RFLP V型流行最少“泛(占所研究分離群的
20. 8%),包括血清型4.5.13和150
2.綜合防制的新進展
2. 1飼養(yǎng)管理加強和改善飼養(yǎng)管理可降低副豬
嗜血桿菌的發(fā)病率。7日齡的仔豬中能檢測到副豬
嗜血桿菌,早期斷奶不能完全控制副豬嗜血桿菌的
感染,最關鍵的措施是減少豬群轉運和應激反應,如
合理的飼養(yǎng)密度,防}卜產房和保育室的賊風,加強保
溫和通風,防}卜飼料霉菌毒素的感染;隔離引進種
豬,種豬入群和小豬合群前用疫苗免疫或用藥物凈化體內細菌性病原體;及時隔離出現臨床癥狀的病
豬,進行抗菌素治療等。
2. 2免疫接種商品苗和自家苗可以防制副豬嗜
血桿菌傳染病。然而,多種血清型和一定量非分型
菌株的存在,影響了有效交義保護疫苗的發(fā)展。
M in is is等(1991)用免疫印跡技術分析免疫豬的體
液反應與抗原、保護作用之間的關系,結果發(fā)現只有
針對外膜蛋白(OMP)的抗體與攻毒試驗的保護作用
有關,完全獲得免疫保護的動物無針對脂多糖
(LPS)和莢膜多聚糖的抗體。 Rapp- Gab rie lson等(1997)報道了2. 4. 5. 12.
13和14之間的交義保護反應,結果證實不同血清
型之間具有不同的交義保護作用。血清4型對同源
及血清5型的攻擊都有保護作用,然而血清5型只
對同源菌株的攻擊有保護作用;包含血清4型和5
型的二價菌苗降低了血清13和14型攻擊豬的損傷
率和死亡率,而對血清2.12型及非分型毒株的攻擊
沒有保護作用;包含血清2型和12型的二價菌苗對
同源菌的攻擊沒有明顯的保護作用。根據補體結合
試驗(CF)中的交義反應,l} 7血清型具有相同的抗
原物質,而這些抗原物質與同源菌株攻毒的保護作
用無關。包含3個野生副豬嗜血桿菌分離株的滅活
疫苗免疫4周齡豬,試驗豬能抵抗同源菌株的攻擊;
類似的試驗進一步證明3個野生分離株免疫的SPF
豬可獲得同源保護。試驗豬臨床病料的分離菌株具有相同的REF基因型,但與商用菌苗的菌株不同,
使用包含臨床分離菌株的自家菌苗人人降低了SPF
試驗豬的死亡率。 免疫時間是影響免疫效果的另一個因素,也涉
及母源抗體對免疫豬主動免疫作用的影響。免疫母
豬所產的仔豬被免疫后,攻毒時不產生臨床癥狀或
全身性的損害;相反,未免疫母豬所產的仔豬免疫
后,攻毒時表現出中樞神經癥狀和跋行。免疫母豬
及其免疫小豬都能防御多發(fā)性關節(jié)炎,母源抗體并
不十擾1周齡和3周齡仔豬的免疫接種作用。免疫
母豬所產的仔豬很少患肺炎和關節(jié)炎,仔豬平均日
增重人于非免疫母豬所產的仔豬,也不受額外免疫
的影響(Baum ann和B ilke } 2002)。 近年來,控制仔豬接觸低劑量的活性、強毒副豬
嗜血桿菌是另一種降低仔豬死亡率的方法;曾感染
副豬嗜血桿菌并導致仔豬高死亡率豬群的自然感染
試驗中,用ERIC- PCR指紋圖譜技術分析鑒定豬群
的流行副豬嗜血桿菌菌株,試驗豬接觸含感染豬胸
膜分離菌株的菌苗,并以7 X 103 CFU/ml的活性、強
毒副豬嗜血桿菌的懸浮細胞經口腔攻毒,與隔離組
比較,接觸組的死亡率降低了2. 8 X70 ;雖然控制接
觸副豬嗜血桿菌在降低仔豬死亡率方面是成功的,
但存在使用活性強毒菌株是否安全等問題,故在母
豬繁殖一呼吸綜合征病毒( PRRSV)感染期不推薦
使用此方法(Olive i。等,2001) o2. 3藥物防治藥敏試驗顯示人多數副豬嗜血桿
菌對氟苯尼考、氨節(jié)青霉素、氟哇諾酮類、頭抱菌素、氟甲颯霉素及增效磺胺類藥物敏感,對四環(huán)素、紅霉
素、氨基糖貳類和林可霉素有抵抗力(梁人明等,2004。但副豬嗜血桿菌對這些藥物很快就會產生
耐藥性,最好輪換使用。各豬場可根據平時的用藥
清況,在養(yǎng)豬生產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投以敏感藥物進行綜
合防治(表y。一旦出現嚴重感染,感染豬的采食
量、飲水量降低,吸收困難,最好采用注射給藥。
3小結 目前,副豬嗜血桿菌感染是引起豬場仔豬高死
亡率的主要病因之一,其流行增強原因尚不清楚;早
期斷奶和三點生產系統等生產方式,強毒副豬嗜血
桿菌在豬體內早期定居和豬群中的傳播,改變了豬
群中副豬嗜血桿菌的流行病學特征。副豬嗜血桿菌
的診斷和防制等研究己有重人進展,而潛在毒力因
素、免疫機制、從全身感染中鑒定菌株的血清學方法
和廣譜疫苗等重要領域仍需進行深入研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