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9264|回復: 6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副豬嗜血病有什么好的治療方法嗎?

[復制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fā)表于 2006-8-28 10:50:3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副豬嗜血病有什么好的治療方法嗎?請指教!
中國畜牧人網站微信公眾號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沙發(fā)
發(fā)表于 2006-8-30 19:21:13 | 只看該作者

re:副豬嗜血桿菌病的防治譚干郊 廣...

副豬嗜血桿菌病的防治
譚干郊 廣東省東莞市喜牧動物藥品有限公司技術部 523460

副豬嗜血桿菌引起豬的多發(fā)性漿膜炎和關節(jié)炎,該病又稱為革拉澤氏病,可以影響從2周齡到4月齡的青年豬,主要在斷奶前后和保育階段發(fā)病,通常見于5-8周齡的豬,發(fā)病率一般在10-15%,嚴重時死亡率可達50%。主要臨床癥狀表現為咳嗽、呼吸困難、消瘦、跛行和被毛粗亂;主要剖檢病變表現為胸膜炎、心包炎、腹膜炎、關節(jié)炎和腦膜炎等。
2004年11月份至今本人在東莞、博羅等地的母豬場發(fā)現:產房小豬、斷奶小豬喘氣、關節(jié)炎為癥狀,解剖可見肺臟、心臟、肝臟、腸道等高度纖維素性滲出。現將處理情況作如下報告。
臨床癥狀
病豬精神沉郁、高燒、喘氣、咳嗽、皮毛粗亂、眼瞼腫脹:嚴重豬只關節(jié)腫大,跛行、消瘦、皮毛脫落、皮膚粉紅色,部分豬常用其嘴去頂撞其他豬腹部如吸奶樣等。
病理變化
剖檢可見豬血液清淡,皮下肌肉粉紅色,切開關節(jié)可見大量黃色膠凍樣或膿性液體,打開腹胸腔可見肺臟、心臟、腸道表面高度纖維素性滲出,并且相互粘連,嚴重者心臟壞死化膿等。
防治方法
1、加強環(huán)境消毒,特別是產房消毒。
2、作好母豬產前及產后7天的保健用藥。
(1)產前產后用藥拌料內服,每噸飼料添加量為;氟奇霉素500G+道舒靈(強力霉素)1000G+愛豬強(多維)2000G
3、哺乳小豬3針保健,應用“氟美尼”(30%氟甲砜霉素)對產后3天、7天、21天的哺乳小豬肌注作保健,每次用量為0.5ML/頭。
(1)斷奶小豬保健用藥,斷奶前后各一周連用14天,可添
加以下藥物,每噸飼料添加量為;氟奇霉素500G+呼必肽(泰樂+強力)+諾稀廷(阿莫西林)1000G+多康(電解多維)1000G。
(2)發(fā)病豬只,可肌注以下注射液;氟美尼,頭孢西林等。

板凳
發(fā)表于 2006-8-30 19:23:12 | 只看該作者

re:副豬嗜血桿菌病流行病學及綜合防制的研究進...

副豬嗜血桿菌病流行病學及綜合防制的研究進展
張?;ā?,梅祥院2,童富淡’,朱家新3
(1.浙江人學動物科學學院,浙江杭州310029,
2.浙江人學基建部;3.浙江省畜牧獸醫(yī)局)
中圖分類號:5858 2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 7307( 2005) OS- 0013- 03中圖分類號:5858 28文獻標識碼:A:
1910年,Glasser首先描述了以纖維蛋白性一多
發(fā)性漿膜炎、心包炎、腹膜炎、關節(jié)炎和腦膜炎為特
征的豬病,即豬Glassers病。Schermer和Ehrlich于
1922年首先分離到G lasse r‘病病原體一副豬嗜血桿
菌(Haemo- philus parasui} Hps),也稱副豬嗜血桿
菌病,其生民需要V因子(NAD )。近年來,世界各
地均報道了副豬嗜血桿菌病,發(fā)病率呈卜升趨勢,可
與其它豬病原體混合感染,給養(yǎng)豬業(yè)造成較人的經
濟損失(Olive i。等,2004),國內多個省市也有該病
的報道(尹秀風等,2004),本文綜述了副豬嗜血桿菌
病的流行病學和綜合防制進展。
1流行病學的新特點
人多數的副豬嗜血桿菌傳染病流行病學研究按
血清型進行,傳統血清型分類以耐熱可溶性抗原和
瓊脂沉淀試驗(AGPT)為依據,副豬嗜血桿菌可分為
巧個血清型。當前流行病學的特點之一是非分型
分離菌株普遍流行,占15. X70一41%。由于AGPT方
法的局限性,間接血凝反應(IH A)和協同凝集(CA)試
驗用于血清學分類鑒定;CA試驗出現較多的交義反
應,而IH A特異性較高,僅少數例外。IH A可將9}/0
的分離菌株鑒定為某一血清型,而AGPT只能將6}0
的分離菌株鑒定為某一血清型(De 1R io等,2003)。
分子生物學分類方法克服了副豬嗜血桿菌傳染
病流行病學研究中病原血清學分類的局限性。
Sm a rt等(1993)運用限制性核酸內切酶指紋( REF)
技術研究副豬嗜血桿菌在SPF豬和普通豬卜的分
布。在69個分離菌株中,其中24個有特異的REF
圖譜,其余45個分離菌株形成13個有交義的REF
圖譜。Blackall等(1997)用多位點酶電泳(MEE)分析了來自呼吸道和全身其它組織的40個菌株的同
工酶,發(fā)現這些菌株及同一血清型的不同分離株之
間都存在著較人的差異,并確定了兩個主要的MEE
圖譜,菌株分離部位與MEE圖譜無明顯的相關性。
腸桿菌基因間重復一致序列(ERIC) ,重復回文序列
C REP)和BOXY列等重復序列PCR} rep- PCR)技
術也己用于研究副豬嗜血桿菌分離株的差異性及豬
群內和豬群間的副豬嗜血桿菌傳染病流行病學特性
(Rafiee等,2000)。
PCR一限制性內切酶多態(tài)性(RFLP)試驗是副
豬嗜血桿菌流行病學分型的另一種方法(Redondo
等,2003)。用PCR- RFLP分析副豬嗜血桿菌的tb-
pA基因(一種編碼轉鐵蛋白結合蛋白的基因),副豬
嗜血桿菌的15個標準血清型形成12種不同的標準
RFLP圖譜,其中血清型5. 12. 14和15形成同一個
限制性酶切圖譜。101個副豬嗜血桿菌分離菌株顯
示33種RFLP圖譜,其中有10種與卜述標準圖譜一
致。經免疫擴散試驗鑒定血清型的66個分離菌株
顯示25個PFLP圖譜,同一血清型菌株形成多種
RFLP圖譜,表明同一血清型副豬嗜血桿菌具有遺傳
多樣性;而27個非分型分離株可形成14個不同的
RFLP圖譜;血清型和RFLP型之間無對應關系。
PCR- RFLP V型流行最少“泛(占所研究分離群的
20. 8%),包括血清型4.5.13和150
2.綜合防制的新進展
2. 1飼養(yǎng)管理加強和改善飼養(yǎng)管理可降低副豬
嗜血桿菌的發(fā)病率。7日齡的仔豬中能檢測到副豬
嗜血桿菌,早期斷奶不能完全控制副豬嗜血桿菌的
感染,最關鍵的措施是減少豬群轉運和應激反應,如
合理的飼養(yǎng)密度,防}卜產房和保育室的賊風,加強保
溫和通風,防}卜飼料霉菌毒素的感染;隔離引進種
豬,種豬入群和小豬合群前用疫苗免疫或用藥物凈化體內細菌性病原體;及時隔離出現臨床癥狀的病
豬,進行抗菌素治療等。
2. 2免疫接種商品苗和自家苗可以防制副豬嗜
血桿菌傳染病。然而,多種血清型和一定量非分型
菌株的存在,影響了有效交義保護疫苗的發(fā)展。
M in is is等(1991)用免疫印跡技術分析免疫豬的體
液反應與抗原、保護作用之間的關系,結果發(fā)現只有
針對外膜蛋白(OMP)的抗體與攻毒試驗的保護作用
有關,完全獲得免疫保護的動物無針對脂多糖
(LPS)和莢膜多聚糖的抗體。
Rapp- Gab rie lson等(1997)報道了2. 4. 5. 12.
13和14之間的交義保護反應,結果證實不同血清
型之間具有不同的交義保護作用。血清4型對同源
及血清5型的攻擊都有保護作用,然而血清5型只
對同源菌株的攻擊有保護作用;包含血清4型和5
型的二價菌苗降低了血清13和14型攻擊豬的損傷
率和死亡率,而對血清2.12型及非分型毒株的攻擊
沒有保護作用;包含血清2型和12型的二價菌苗對
同源菌的攻擊沒有明顯的保護作用。根據補體結合
試驗(CF)中的交義反應,l} 7血清型具有相同的抗
原物質,而這些抗原物質與同源菌株攻毒的保護作
用無關。包含3個野生副豬嗜血桿菌分離株的滅活
疫苗免疫4周齡豬,試驗豬能抵抗同源菌株的攻擊;
類似的試驗進一步證明3個野生分離株免疫的SPF
豬可獲得同源保護。試驗豬臨床病料的分離菌株具有相同的REF基因型,但與商用菌苗的菌株不同,
使用包含臨床分離菌株的自家菌苗人人降低了SPF
試驗豬的死亡率。
免疫時間是影響免疫效果的另一個因素,也涉
及母源抗體對免疫豬主動免疫作用的影響。免疫母
豬所產的仔豬被免疫后,攻毒時不產生臨床癥狀或
全身性的損害;相反,未免疫母豬所產的仔豬免疫
后,攻毒時表現出中樞神經癥狀和跋行。免疫母豬
及其免疫小豬都能防御多發(fā)性關節(jié)炎,母源抗體并
不十擾1周齡和3周齡仔豬的免疫接種作用。免疫
母豬所產的仔豬很少患肺炎和關節(jié)炎,仔豬平均日
增重人于非免疫母豬所產的仔豬,也不受額外免疫
的影響(Baum ann和B ilke } 2002)。
近年來,控制仔豬接觸低劑量的活性、強毒副豬
嗜血桿菌是另一種降低仔豬死亡率的方法;曾感染
副豬嗜血桿菌并導致仔豬高死亡率豬群的自然感染
試驗中,用ERIC- PCR指紋圖譜技術分析鑒定豬群
的流行副豬嗜血桿菌菌株,試驗豬接觸含感染豬胸
膜分離菌株的菌苗,并以7 X 103 CFU/ml的活性、強
毒副豬嗜血桿菌的懸浮細胞經口腔攻毒,與隔離組
比較,接觸組的死亡率降低了2. 8 X70 ;雖然控制接
觸副豬嗜血桿菌在降低仔豬死亡率方面是成功的,
但存在使用活性強毒菌株是否安全等問題,故在母
豬繁殖一呼吸綜合征病毒( PRRSV)感染期不推薦
使用此方法(Olive i。等,2001) o2. 3藥物防治藥敏試驗顯示人多數副豬嗜血桿
菌對氟苯尼考、氨節(jié)青霉素、氟哇諾酮類、頭抱菌素、氟甲颯霉素及增效磺胺類藥物敏感,對四環(huán)素、紅霉
素、氨基糖貳類和林可霉素有抵抗力(梁人明等,2004。但副豬嗜血桿菌對這些藥物很快就會產生
耐藥性,最好輪換使用。各豬場可根據平時的用藥
清況,在養(yǎng)豬生產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投以敏感藥物進行綜
合防治(表y。一旦出現嚴重感染,感染豬的采食
量、飲水量降低,吸收困難,最好采用注射給藥。
3小結
目前,副豬嗜血桿菌感染是引起豬場仔豬高死
亡率的主要病因之一,其流行增強原因尚不清楚;早
期斷奶和三點生產系統等生產方式,強毒副豬嗜血
桿菌在豬體內早期定居和豬群中的傳播,改變了豬
群中副豬嗜血桿菌的流行病學特征。副豬嗜血桿菌
的診斷和防制等研究己有重人進展,而潛在毒力因
素、免疫機制、從全身感染中鑒定菌株的血清學方法
和廣譜疫苗等重要領域仍需進行深入研究。
地毯
發(fā)表于 2006-8-30 19:25:31 | 只看該作者

re:仔豬豬副嗜血桿菌病的診斷與防治1...

仔豬豬副嗜血桿菌病的診斷與防治
1 發(fā)病情況及臨床表現 ?四川某種豬場有大約克夏純種母豬120余頭,外二雜母豬260頭,商品豬6 000余頭。斷奶仔豬和保育舍的仔豬突然發(fā)病。病豬表現體溫升至41℃左右,精神沉郁,食欲下降或不吃,呼吸困難,咳嗽,眼結膜發(fā)紺、水腫。行走緩慢或不愿站立、跛行,少數病例有拉稀的現象。發(fā)病仔豬急性死亡(2~3天內),死亡率達20%~30%。慢性病例死亡時間在4~8周,死亡率較低。母豬未見異常。?

2 病理學檢查

2.1 剖檢病變 對15例發(fā)病和死亡的仔豬進行剖檢,主要表現為:肺表面附有大量灰白色纖維素性滲出物,肺膜增厚,體積膨大,肺呈暗紫紅色;多數病例肺內出現大小不等的灰白色化膿灶、暗紅色出血灶;還可見肺炎區(qū)波及尖葉、心葉或膈葉的實變病灶;切面濕潤,支氣管腔內可擠壓出炎性滲出物。心包膜與心臟粘連,心外膜與胸壁粘連,心外膜上附著大量纖維素,呈絨毛狀,心包液增多、混濁。全身淋巴結不同程度腫大,灰白色,切面濕潤,可見膿性壞死灶。脾臟被膜上附有灰白色膿性纖維素、質地變硬,切面用刀背可刮下脾組織及血液。肝臟輕度腫大、質地脆軟,被膜上及邊緣附著膿性纖維素。小腸腸壁充血、水腫,腸
腔內有灰白色糊狀內容物,混有氣體;腸漿膜上有黃白色膿性纖維素樣物附著,腸系膜與腸壁大面積粘連。腦膜血管充血、水腫,腦回增寬,腦溝變淺。腕關節(jié)、跗關節(jié)腫大,關節(jié)腔內滲出大量纖維素性液體。?
2.2 組織學檢查 肝臟被膜增厚,有大量纖維素和嗜中性粒細胞滲出;肝細胞顆粒變性,肝細胞再生功能增強,雙核現象明顯,竇狀隙擴張、水腫,腔內有纖維蛋白。心外膜正常結構被破壞,心外膜上附著大量纖維素及壞死崩解的嗜中性粒細胞等炎癥細胞。心外膜下有大量增生的成纖維細胞,新生毛細血管,以及浸潤的淋巴細胞、白細胞形成的肉芽組織。心肌纖維顆粒變性,肌間水腫增寬。脾臟被膜增厚,有大量纖維素和嗜中性粒細胞滲出:脾小梁增寬,疏松水腫,白髓淋巴濾泡體積縮小,細胞減少,殘存的細胞間有多量纖維素、紅細胞、炎性細胞侵潤;紅髓區(qū)血管充血、出血,脾竇擴張,腔內有纖維蛋白;白髓和紅髓間有少量網狀細胞,成纖維細胞增生。淋巴結:被膜淋巴竇擴張,炎性細胞浸潤。皮質淋巴濾泡區(qū)淋巴細胞壞死、消失,被滲出的纖維素、嗜中性粒細胞及吞噬細胞取代,形成大小不等的纖維素化膿性炎癥灶。髓質,小梁和淋巴小結、副皮質區(qū)淋巴竇明顯擴張,腔內有少量脫落上皮、嗜中性粒細胞,以及大量纖維素,使整個淋巴竇呈網狀結構。十二指腸腸絨毛上皮可見細胞層數增多,杯狀細胞數量增多;黏膜層及黏膜下層可見嗜酸性粒細胞增多??漳c腸絨毛上皮變性脫落,固有膜及固有膜下層有大量白細胞、紅細胞滲出,呈出血性化膿性炎癥病變。肺臟被膜滲出大量纖維素和浸潤的嗜中性粒細胞,血管充血。肺實質主要表現為纖維素性肺炎灰
色肝變期,灰色肝變期肺泡壁毛細血管閉鎖,肺泡腔中充滿纖維素、白細胞以及少量巨噬細胞,肺臟的正常結構消失。少數病變區(qū)域表現出纖維素性肺炎紅色肝變期,肺泡壁毛細血管充血,肺泡腔中有大量纖維素、紅細胞出現。肺間質增寬、水腫,纖維素及炎癥細胞滲出;結締組織疏松、水腫,纖維變性、壞死,小血管內可見纖維素性透明血栓。腦膜血管充血、水腫,其間有炎性細胞、紅細胞浸潤,腦膜增寬?;屹|部可見多數神經細胞腫脹,其核輪廓不清,泡漿嗜堿性。?

3 實驗室診斷 ?
3.1 涂片鏡檢,取病豬的心血、肝、腎、淋巴結進行涂片或觸片,革蘭氏染色,鏡檢,均見到革蘭氏陰性的細小桿菌,以纖細桿狀者居多,個別呈兩極染色的球桿狀,間有長而彎細狀菌體。?
3.2 細菌分離培養(yǎng) (1)取病豬的心包液、肺、關節(jié)腔內容物,分別接種于血液平皿培養(yǎng)基上37℃培養(yǎng)24~48 h,生長出小而透明菌落,不出現溶血現象,挑取菌落,涂片鏡檢,菌形與直接涂片一致。(2)將分離純化的細菌與葡萄球菌共同接種培養(yǎng)可形成衛(wèi)星現象。
(3)將分離菌分別接種于普通巧克力瓊脂斜面和經高壓蒸氣(120℃ 30 min)加熱的巧克力瓊脂斜面,于37℃培養(yǎng)24 h,該菌在僅含X因子的高壓巧克力瓊脂斜面上生長良好。?
3.3 生化鑒定 細菌純化培養(yǎng)后,分別接種系列生化培養(yǎng)基, 結果表明, 該菌不發(fā)酵碳水化合物, M.R.、V-P、醋酸鉛試驗呈陰性反應, 硝酸鹽還原試驗陽性。??

4 防治 ?
4.1 嚴格消毒;加強飼養(yǎng)管理,增加母豬營養(yǎng),適當添加蔬菜、胡蘿卜、多種維生素,提高機體抵抗力。保育豬全進全出。?
4.2 本場及時采用HPS滅活菌苗,進行預防,對全場初產母豬產前40天和20天各免疫注射1次,劑量2 ml。經產母豬產前30天免疫注射1次,劑量2 ml,小豬30日齡免疫注射1次,2~3周后,加強免疫?1次?,劑量1~2 ml。?
4.3 對出現臨床癥狀的豬舍,立即在飼料中給藥對整個豬群進行防治。氟苯尼考預混料1 000 g/t,飼喂5~7天;癥狀嚴重的豬只肌肉注射氟苯尼考注射液10~20 mg/kg體重,間隔1天,同時也可使用枝原凈治療。一周后病情得以控制。
5
發(fā)表于 2006-8-30 19:27:29 | 只看該作者

re:副豬嗜血桿菌病(Haemophilus...

副豬嗜血桿菌病(Haemophilus parasuis,HPs)又稱多發(fā)性漿膜炎和關節(jié)炎或革拉澤氏病(Glasser,s Disease)。以多漿膜炎和關節(jié)、腹膜炎、胸膜炎及迅速消瘦等為特征。在工廠化豬場,主要表現為多發(fā)性漿膜炎和關節(jié)炎,其次是表現為呼吸道類型的繼發(fā)性支氣管肺炎。
早在1910年,德國學者Glasser就發(fā)現了副豬嗜血桿菌與豬的多發(fā)性漿膜炎和關節(jié)炎之間的聯系。現在世界各地均有發(fā)生。HPs是現代化豬場最常見也是危害較大的呼吸道疾病之一。
1.病原學:副豬嗜血桿菌(H.Parasuis)。
2.流行病學:副豬嗜血桿菌只感染豬。可影響2周齡-4月齡的豬,多發(fā)生在斷奶和保育階段,通常見于5-8周齡的豬,也有見于10日齡以后的哺乳仔豬。在SPF動物或完全健康的畜群中,其流行病學情形迥異。發(fā)病率約為10%左右,病豬病死率為60-80%發(fā)病率與機體的免疫狀況和感染劑量有關。副豬嗜血桿菌病的發(fā)生與環(huán)境應激有關,如:氣溫變化、空氣質量、飼料或飲水供應不足、運輸等。合并感染也是該病發(fā)生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不同的畜群混養(yǎng),或在豬群中引入新種豬時,副嗜血桿菌是個嚴重的問題。在與其它病毒或細菌協同時引發(fā)該疾病,可加劇臨床表現,特別是與PRRS、PCV-2、地方性肺炎、SIV等。常見于患有免疫抑制性疾病的豬群。
3.發(fā)病機理:呼吸道中可能存在副嗜血桿菌的亞類,副嗜血桿菌優(yōu)先在鼻竇和氣管內移生,引起黏膜損傷從而增加細菌入侵的機會。一些菌株的毒性是相當大的,氣管內接種不足100菌落形成單位,就會引起全身病變。在豬感染的早期階段,菌血癥十分明顯,肝、腎和腦膜上的瘀斑和瘀點構成了敗血癥損傷;血漿中可檢測到高水平的內毒素,許多器官出現纖維蛋白血栓。隨后在多種漿膜表面產生了纖維蛋白化膿性多漿膜炎、多關節(jié)炎和腦膜炎。肺炎癥狀不明顯。
4.臨床表現:臨床癥狀取決于炎性損傷的部位,在高度健康的豬群,發(fā)病很快,接觸病原幾天后就發(fā)病。臨床癥狀包括發(fā)熱(40-41.C),食欲不振,厭食,扎毛,反應遲鈍,呼吸困難,疼痛(由尖叫推斷),關節(jié)腫脹多見于腕關節(jié)和跗關節(jié),跛行,顫抖,步態(tài)僵硬,共濟失調,可視黏膜發(fā)紺,眼臉周圍皮下水腫,側臥,隨之可能死亡??赡芰粝潞筮z癥,即母豬流產,公豬慢性跛行??人浴⒑粑щy、消瘦、跛行和被毛粗亂是主要臨床癥狀。
5.剖檢變化:粘液纖維素性或纖維素性滲出,多發(fā)性漿膜炎。病變可影響到任何漿膜,表現明顯的為腹膜、心包膜和胸膜,也可能波及腦膜和關節(jié)表面,尤其是腕關節(jié)和跗關節(jié)。在顯微鏡下觀察滲出物,可見纖維蛋白、中性粒細胞和較少量的巨噬細胞。急性敗血癥在不出現典型的漿膜炎時就呈現發(fā)紺、皮下和肺水腫,乃至死亡。通??梢姸鄠€器官的病變,偶爾也能見到單一器官的病變。經常出現病變的部位多樣化損傷,肺炎,敗血癥突然死亡。副嗜血桿菌也會引起筋膜炎和肌炎,以及化膿性鼻炎。關節(jié)炎和胸膜炎為常見病變。
6.診斷:通常建立在畜群病史調查、臨床癥狀和尸體解剖的基礎上。細菌的分離培養(yǎng)對確診是必要的,但因為副豬嗜血桿菌的特殊性,往往很難成功。而且該菌分離必須采用新鮮病料,在24小時之內培養(yǎng)。在一個豬群中出現幾個菌株或血清型,甚至在單個豬上的不同標本中也可發(fā)現不同的菌株或血清型。鑒別診斷要將其與敗血性細菌感染相區(qū)別,主要與鏈球菌、豬丹毒絲菌、放線桿菌、豬霍亂沙門氏菌變種Kunzendorf菌、埃希氏大腸桿菌。另外3-10周齡豬的支原體多發(fā)性漿膜炎和關節(jié)炎能出現與副豬嗜血桿菌感染相似的癥狀損傷。
7.治療:一旦臨床癥狀已經出現,應立即應用大劑量的抗菌素對整個豬群治療。個體可采用注射方式,群體可經飲水加藥治療或飼料拌料加藥如:TMP-磺胺、氟甲砜霉素、氨芐青霉素等。注意:但大多菌株對四環(huán)素、紅霉素、氨基苷類和林可霉素有抵抗力。
8.預防和免疫:鑒于1周齡前的仔豬鼻黏膜就可能有副嗜血桿菌的寄生,因而通過早期斷奶來消除該菌是不可能的。只有同時對仔豬從各種用藥途徑大劑量給予抗菌素,副嗜血桿菌才能得到消除。將副嗜血桿菌徹底消除出豬群是很難的,因為在這之后混養(yǎng)于無病原豬群和生產后期潛伏有副嗜血桿菌豬群中的豬,可能引起發(fā)病,造成毀滅性的經濟損失。向一個豬群中引入健康狀況不同的新豬群,應當隔離飼養(yǎng),并維持一個足夠長的適應期,以使那些沒有免疫接種的豬群建立起保護性免疫力。
控制方案包括改善管理條件和疫苗接種以及抗菌素處理。加強飼養(yǎng)管理,做到“全進全出”,以減少或消除其它呼吸道病原菌,盡量減少各類應激因素,如減少飼養(yǎng)密度,提前斷奶、減少豬群流動、杜絕豬生產各階段的混養(yǎng)狀況,避免過多的疫苗注射等,同時提高舍內空氣質量和衛(wèi)生條件。母豬接種疫苗。仔豬用抗生素預防,因為母豬接種后可對4周齡以內的仔豬產生保護性免疫力。后備母豬進行兩次免疫,分娩前6-7周和2-3周分別皮下注射2 ml/頭,經產母豬每次分娩前2-3周進行免疫,小豬在7日齡和17-28日齡各免疫一次。也有使用滅活菌苗預防失敗的事例,這可能是因為病程中出現的菌株血清型不同而缺乏交叉保護,也可能因為后來豬群中引入了新的菌株而失去功效。所以采用本場未經抗生素治療癥狀較明顯的發(fā)病豬組織分離病菌做自家疫苗,是目前一種較好的控制措施。
6
發(fā)表于 2007-11-28 10:10:05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物業(yè) 的帖子

不錯阿斯達十大 :lairen: :lairen:
7
發(fā)表于 2007-11-28 10:10:46 | 只看該作者
還優(yōu)沒有更好的 ?我 想多了解點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

本版積分規(guī)則

發(fā)布主題 快速回復 返回列表 聯系我們
中國畜牧人網站微信公眾號

畜牧人

中國畜牧人養(yǎng)豬微信公眾號

畜牧人養(yǎng)豬

關于社區(qū)|廣告合作|聯系我們|幫助中心|小黑屋|手機版|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24號

北京宏牧偉業(yè)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京ICP備11016518號-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9-20 03:14, 技術支持:溫州諸葛云網絡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