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9日至14日,國家玉米產業(yè)技術體系對東北地區(qū)當年收儲的玉米果穗和籽粒霉變情況進行了專項調研。本次調研覆蓋15個試驗站75個示范縣(農場)的1348個農戶(合作社),調研內容包括:種植品種、播期、生育期、當地活動積溫、收獲方式、貯藏方式、當前籽粒含水量、果穗和籽粒霉變率、危害等級等9個指標,共獲得有效調查樣本1287個,其中,黑龍江省442個,代表面積57441.6畝;吉林省421個,代表面積16321.7畝;遼寧省215個,代表面積4520畝;內蒙古209個,代表面積8729畝。調研結果如下:
一、數據結果與分析
1.玉米品種龐雜,越區(qū)種植現象仍較為嚴重
1287個有效樣本中品種名稱十分龐雜,達數百個之多,同一地點產量差距較大。許多品種所需積溫超過或接近當地活動積溫。此種現象在黑龍江省比較普遍,在吉林省也有發(fā)生。如鑫鑫1號是黑龍江省第二積溫帶品種,現已在該省第三積溫帶下限的克山縣種植;吉林省輝南縣當地全年活動積溫僅2750℃,但不少農戶選擇種植了需有效積溫2800℃的天農九號品種。
2.播種期適宜,收獲期南北差異大
遼寧、吉林、內蒙古和黑龍江省第一積溫帶播種期基本在4月下旬,少數在5月初;黑龍江省第二、三、四積溫帶播種期在5月上旬至5月中旬,均在適宜播期范圍。遼寧省收獲期最早,是9月下旬,黑龍江省第四積溫帶是11月中旬,為最晚,其他地區(qū)大多集中在10月上中旬。生育期(播種至成熟)最短104天,最長155天,其他品種生育期大多在120~130天,總體生育期偏長,很多品種成熟期已接近初霜期甚至在初霜期仍未達到完熟。
3.穗收與粒收并存,貯藏方式多樣
收獲方式以機械收獲果穗為主,有119戶采取機械收籽粒,占調查總數的9.2%,主要集中在黑龍江省第三、四積溫帶;其他地區(qū)大都采用機械收獲果穗,極少數是人工收獲。貯藏方式多種多樣,主要有露天堆放、簡易棚、苞米站子、標準化貯藏設施和烘干貯藏。后兩者共469戶,占調查總數的36.4%,其中黑龍江省烘干貯藏的農戶(合作社)有55戶,占該省調查農戶的12.4%;有簡易貯藏設施最多的是吉林省,共254戶,占該省調查農戶的60.3%;遼寧省多種方式并存,而內蒙古多為露天堆放。
4.當前玉米籽粒含水量普遍較高,黑吉兩省尤為突出
以畝單位作為加權平均基數,當前東北三省一區(qū)調查樣本的玉米籽粒含水量加權平均為27.9%(圖1)。有簡易貯藏設施的籽粒含水量加權平均為29.2%;沒有簡易貯藏設施的為27.1%。黑龍江籽粒含水量最高為30.0%,依次為吉林25.9%,遼寧23.3%,內蒙古19.5%。內蒙古秋冬季風大少雨,有利玉米籽粒降低含水量。
640.webp (3).jpg (58.53 KB, 下載次數: 1069)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7-1-11 10:06 上傳
圖1 當前東北四省區(qū)玉米籽粒含水量情況(截至2016年12月14日)
5.霉變率總體較高,吉林高于其他省區(qū)
90%以上調查樣本將穗腐率和籽粒霉變率混合調查,因此,只能以畝單位作為加權平均基數計算霉變率,東北三省一區(qū)調查樣本的加權平均霉變率為0.73%(圖2)。
640.webp (4).jpg (59.11 KB, 下載次數: 1104)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7-1-11 10:07 上傳
圖2 東北四省區(qū)加權平均玉米籽粒霉變率情況(截至2016年12月14日)
吉林省籽粒霉變率較高,分析原因可能在于:(1)秋季降溫慢于黑龍江省,較高的溫度導致籽粒霉變;(2)今年秋季多雨,收獲前田間玉米穗腐病發(fā)生較為嚴重;(3)籽粒含水量明顯高于遼寧和內蒙古兩?。▍^(qū)),導致儲藏期霉變的可能性增大。黑龍江省籽粒含水量較高,但霉變率較低,主要是因為12.4%農戶采取烘干措施,減少了霉變的發(fā)生。
有簡易貯藏設施的霉變率加權平均為0.74%,而沒有簡易設施的為0.73%,二者之間霉變率沒有明顯差異,這與籽粒含水量的偏差情況類似。內蒙古沒有簡易設施貯藏,均為露天堆放,但霉變率較低,造成此種現象的原因一是內蒙古地區(qū)秋冬季空氣濕度較吉林省低;二是吉林省調查的19個示范縣2016年平均活動積溫2955℃,而內蒙古調查的10個示范縣平均活動積溫3202℃,比吉林高247℃;三是內蒙古70%以上玉米面積采取覆膜栽培,成熟期明顯早于吉林;但兩地主栽品種所需活動積溫相近,這就造成收獲時吉林省玉米籽粒含水量及霉變率明顯高于內蒙古。
二、建議與對策
當前多數玉米品種不適宜機械收獲籽粒,強行機收籽粒不但破碎損率高,若沒有現代烘干和儲藏設施,容易造成霉變率上升。因此,農業(yè)管理部門要密切監(jiān)測玉米籽粒的含水量和霉變率,指導農戶采取針對性的預防措施。
1.加強品種管理,避免越區(qū)種植。建議農戶選擇低于當地活動積溫200℃以上的較早熟品種,種子管理部門應對種子經銷商和種業(yè)公司進行技術指導和規(guī)范化管理。
2.鼓勵收儲企業(yè)加快收購合格待售玉米。國家應通過各項政策,支持收儲企業(yè)加快收購合格玉米。同時,建議農戶人工挑撿出霉變果穗,減少玉米繼續(xù)霉變的損失;對冬季降雪頻繁地區(qū)露天堆放的玉米盡量采取遮蓋措施,避免積雪加重露天堆放玉米霉變的發(fā)生。今后,各地在發(fā)展機械收獲籽粒技術的同時,應及時投資建設玉米脫粒和現代烘干貯藏設施。
3.選育早熟、耐密、抗逆品種。導致玉米霉變的首要因素是目前生產種植的大多數品種生育期偏長,收獲時籽粒含水量高、破碎嚴重;其次是品種抗蟲性較差,苞葉、果穗和籽粒被啃食后導致爛粒,進而引起籽粒霉變;第三是品種苞葉偏短遭遇生育后期多雨水,果穗易進水導致霉變;第四是品種不抗穗腐病。今后要把選育早熟、耐密品種放在首位,給玉米后期站稈脫水留足時間;其次要考慮果穗苞葉長度,目前短苞葉品種以美國種質為主,一旦遇到異常氣候,苞葉變得更短,雨水容易進入果穗,導致霉菌滋生。因此在利用美國種質的同時須加入本地種質,以提高品種的抗逆性;第三在機收籽粒情況下尤其要注意提高品種的抗穗腐病能力;第四要兼顧到品種穗期的抗蟲能力。
4. 改進儲糧方式。推廣標準化儲藏和烘干后儲糧方式,引導農戶儲糧由露天堆放改為科學儲藏。建立收儲糧監(jiān)測預警機制。通過氣象信息綜合分析、成熟期調研、預判和測定籽粒含水率,對專業(yè)合作社、種糧大戶及收糧儲糧企業(yè)提前發(fā)布參考信息。(國家玉米產業(yè)技術體系)
來源:飼料市場
|